張燕生:“一帶一路”將亞歐兩大經濟圈貫穿起來
我國為什么要提出“一帶一路”戰略?看到這個戰略布局,我想起了1984年鄧小平同志說過的三句話。第一、中國的開放不僅是對西方發達國家的開放,還包括對轉型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開放。第二、鄧小平同志還講了兩個大局,第一個大局是東部沿海地區的開放,第二個大局是中西部地區的開放。中國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率先推進的是東北亞地區,后來叫區域總體發展戰略,開始考慮中部崛起、西部開發、東北振興。第三、鄧小平同志講,對外是開放、對內是改革。從這個角度看,30多年前,中國改革開放布局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對1978-2013年的35年和2014-2049的新35年進行了部署。從2013年開始,中國進入到新35年、新常態。從新常態開始,要解決統籌三個方面開放、兩個大局、對外開放和對內改革之間關系的問題。習總書記在去年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講到,“一帶一路”是一個大戰略,這個大戰略會統籌歐亞兩個大陸經濟一體化發展,一個方面是亞太經濟圈,另外一塊是歐洲經濟圈,“一帶一路”能夠貫穿、統籌兩個經濟圈,通過中國資本輸出、“走出去”構建新的開放戰略。
“一帶一路”用資本輸出、“走出去”的方式,用產業合作、金融合作、基礎設施全方位互聯互通來建立起中國和亞太、中國和歐洲兩大經濟圈之間的貫穿和統籌,從這個角度來講,“一帶一路”戰略確實是在新的形勢、新的常態、新的情況下的大戰略。
改革開放35年,我們積累的對外金融資本已達6萬多億美金,但是,這些資本中65%以上都配置在外匯儲備資產。過去我們缺少人才、經驗和能力,35年過去了,制約對外直接投資的能力、經驗和主體缺失的問題有了相當大地改變,對外直接投資能不能從10%擴大到15%、20%、30%?對外金融資產在對外資產結構中間一步一步增加,怎么才能做到呢?“一帶一路”從海上和陸上這兩個大的方向通過資本輸出把我們的資本和資產重新配置。
此外,現在中國實際的產能利用率為72%左右,而75%以下的產能利用率就是嚴重過剩,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無論海上,還是陸上,都講中國過剩對我們是福音,如果放眼全球視野來看,會發現過剩是相對的,中國開始從全球視野考慮價值鏈、供應鏈、產業鏈怎么能夠更好地發展。從資產組合角度、多樣化的角度來看,太多的跟發達國家經濟建立起聯系,發達國家出問題,你就出問題,從對沖風險角度,也應該考慮這點。“一帶一路”戰略確實是新35年新常態條件下新時期的開放戰略。
開放戰略會涉及到海上、陸上,“走出去”。第一個合作的領域是基礎設施,“一帶一路”是要給沿線國家提供價廉物美的中國資本、商品、服務和智力。從這個角度講,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農業的合作、投資的合作、人民幣“走出去”的合作、平臺的建設非常重要。如平臺建設,我們“走出去”,怎么能夠為中小企業搭建好平臺?過去的境外經貿合作區,往往是以大企業為主體,下一步在沿線國家如何搭好平臺、建立雙邊投資保護契約、保護中小企業投資的權益、提供政府和政府之間機制性的合作、為企業提供更好的安全和保障,都是合作的重點領域。另外一個方面,南亞大陸是下一步絲綢之路建設的重點,云南、寧夏等如何通過“一帶一路”建設跟對方合作。第一要舉全國之力加強能力建設,另一方面發展離岸經濟。第三、全方位的國際合作。歐盟國家、德國對中國的“一帶一路”非常支持,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實際上是要與整個世界合作、是全方位的國際合作戰略。
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國家自由貿易區戰略、國家“走出去”戰略等給企業家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企業家從過去“單打獨斗”到如今“抱團取暖”。但同時中國企業也要用行動證明我們不是搞新殖民主義,我們是尋求合作共享發展的,中國是開放、包容、多元的民族,尊重不同的文化,尊重不同的發展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