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迎秋:“一帶一路”是中國第三次戰略選擇
習總書記曾多次講到中國現在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其中最大的戰略機遇就是中國自身的強大。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怎樣用好這個戰略機遇期,使戰略機遇變得更大。“一帶一路”的提出就是充分認識和用好這個戰略機遇期的具體探索。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我國曾經歷過三次大的戰略選擇:第一次發生在1978-1992年,在鄧小平的領導下,我國選擇改革開放。選擇改革,核心是選擇放棄舊制度;選擇開放,關鍵是選擇放棄封閉。第二次發生在1993-2012年,這次選擇的最大亮點是明確了市場取向改革的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第三次發生在2013年到現在。
如果說第一選擇的重點是沖破舊體制、實現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第二次選擇的重點是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新體制,從沿海開放擴展到沿邊、沿路、沿江開放,形成沿海內地全面開放新格局。主要解決國內經濟市場化和發展現代化問題,那么,當下的第三次選擇主要解決的就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國際化問題。
“一帶一路”涉及非盟、東盟、阿盟、歐盟眾多國家和地區,東牽亞太經濟圈,西系歐洲經濟圈,中穿非洲,環連歐亞,輻射40多個國家和地區,覆蓋30多億人口,地域之遼闊,自然資源、經濟資源、市場資源和旅游資源之豐富,待開發、后發展潛力之巨大,是到目前為止其他任何區域發展戰略均不可比擬的,是一個既具有雄厚歷史沉績、又充滿現代發展活力的新型國際經濟合作帶。它的開發與建設,必然會給相關國家和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我國各類經濟體帶來更多發展機遇,包括中新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中伊土經濟走廊等一系列國際經濟走廊建設的機遇,包括我國倡導和發起設立的包括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金磚國家開發基金和開發銀行、亞洲投資銀行、“一帶一路”發展基金和投資銀行等等給相關國家和我國企業發展與提供資金支持和融資便利的機遇,包括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蒙古以及俄羅斯等很多國家新建鐵路或更新改造舊鐵路的迫切要求將因此而得到兌現的機遇,包括與沿線國家生活用品需求及其制造業發展的機遇等等。
機遇與挑戰始終是并存的。諸如我國與周邊國家間的制度差異、技術差異、道德宗教、民族習慣以及社會文化差異甚至沖突等等,均會對我國企業走出去形成不可回避的挑戰。近年來,有些企業到東南亞或非洲國家投資設廠,或與當地政府合作搞經濟技術開發區等,雖有成就和收益,但也多因當地各種不配套而導致發展受阻,其風險和挑戰同樣相當嚴峻。
鑒于此,我國民營企業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就一定要做出更加理性、科學、有效的選擇。一是要避免幻想、扎實工作,切實練好內功,著力做好人才和技術儲備。二是要立足自身獨特優勢與條件稟賦,以自身核心業務為軸心,按照優勢互補、合作聯運原則,探討和賺取“一帶一路”發展紅利。三是要堅持先易后難、先富后貧的順序做好進入安排。四是依據效率原則靈活選擇進入和參與合作的方式,不非求擔當“一帶一路”建設主角,但一定要善于從配角角度實現自身更大經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