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省農業現代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發展方式依然粗放,農村發展滯后的局面并未發生全面改變,我省農業發展仍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當中,離省政府提出的“率先在全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還存在較大差距。
生產條件落后制約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農業現代化較大基礎設施需求與我省財政資源有限之間的矛盾難以化解。在我省工程巨大的增產百億斤商品糧工程中,累計投資217.5億元,中央投資僅為89.5億元。我省過境水源較多,但由于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水資源利用率僅占全省水資源總量的29.2%。
科技對農業現代化支撐能力遠未釋放。老齡化、女性化、文化素質較低已成為我省農村勞動力的主要特征,農民科技培訓成效甚微,提高農民整體素質仍需長期過程。與此同時,真正在田間地頭從事農技的人員比重在不斷下降,農業科技人員的培養和積累明顯不足。勞動力素質偏低,農業技術員不足,影響全省農業科技現代化發展水平的提高。
農業經營機制的局限性延緩農業產業化進程。2013年末全省土地流轉面積達到農民承包耕地的24%,一家一戶的家庭經營仍然是我省農業生產的主要經營方式。家庭分散經營,管理方式粗放,重復購置農業固定資產且使用效率低下,增加農業生產者生產成本,嚴重制約先進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應用,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緩慢。
收入少導致農戶生產資本積累能力過低。從世界農業現代化進程來看,一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有賴于農民自己資本積累能力,而積累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收入多少。2013年我省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達2.3:1,收入差距絕對值高達12653元,遠高于世界大多數國家城鄉居民收入比1.5:1的水平。廣大農戶難以拿出更多資金進行農業固定生產投資,來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農業生產環境破壞嚴重制約農業現代化進程。我省是全國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省份之一。全省水土流失總面積310.1萬公頃,據測算,全省的黑土正以平均每年3-3.5毫米厚的速度流失。“三化”問題日益突出。統計資料顯示,我省西部鹽堿地面積年遞增率1.3%,西部草原已有90%以上發生退化,因受鹽堿化和沙化影響,其中約40%屬于嚴重退化。我省西部各類中低產田面積368.7萬公頃,約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66.1%。
原因分析:(1)投入動力不足。一是財政支農比重低,我省財政農業支出占總支出比重僅有歐盟農業投資占全部預算比例的四分之一;二是消費率及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低于國際平均水平。(2)主要生產要素質量差距較大。一是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只有55%,與發達國家相差20個百分點左右;二是農業科技人員數量少,每萬農民僅有4名,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僅在30%左右;三是農業科技投入不足,全省2012年R&D經費支出占全省一般預算財政支出的5.5%,與發達國家基礎研究支出占10%以上和應用研究支出占20%以上的水平相差明顯。(3)農業整體效益低。一是規模效益低。據測算,平均每名農村勞動力經營耕地能力至少在70畝以上,而我省每個農業勞動力負擔耕地面積為0.73公頃;二是比較效益低。農業勞動生產率是發達地區的十分之一,土地產出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三是農產品加工增值率低。目前農產品出口額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在20%左右,與世界公認比重相差近一倍;四是生態效益較差。(4)結構變動不協調。我省第一產業份額較大,種植業結構調整步伐較慢,勞動力構成中農業就業比重偏高,城鎮化水平僅達到2005年世界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