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思路
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完善現代農業發展體系,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斷提升、農民收入持續提高;建立城鄉一體化發展機制,保障農業經濟在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鄉村的背景下健康發展,保障農村經濟在人口城鎮化背景下全面繁榮發展;進一步調整發展路徑,促進縣域經濟進入新的良性發展軌道。
建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一是強化農業經營主體法人化進程,實現農業自主有序經營,為各生產要素有效進入農業經濟找到合理的途徑,真正實現農業經濟按市場規律發展;二是扶持農業合作經濟,實現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社經營、村企合一經營,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適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三是擴大家庭農場準入范圍,引入工商資本進入農業,有助于非農生產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提高農產品的競爭能力;四是集群式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引導龍頭企業入園進區、增加投入,促進企業集群式發展,延長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價值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
創新農業金融服務體系。一是針對農戶發展資金互助社。農民通過互助社解決農業備耕資金,手續簡便,及時快捷,值得政府鼓勵提倡,并制定相應的資金監管和運行制度;二是針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要強化政策金融扶持力度。省級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要根據發展實際逐步增加,市、縣也要設立扶持農業產業化的專項資金,把分散的支農資金進行整合使用,集中財力重點扶持。根據農業產業化的特點和金融需求,構建新型農村金融體系,逐步建立起多種形式并存、功能互補、運轉協調的多元金融支持體系;三是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主體法人化和金融品種多樣化入手。利用經營主體法人資格,借助國家政策支持,打破農業融資難瓶頸。建立政府、企業、銀行聯席會議制度,增強銀企項目對接的靈活性。利用經營主體法人資格,對農產品原料收購資金,依據企業提供的產品訂單適時安排放貸;對季節性農副產品收購資金,采取動產質押;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組織可實行集體產權、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住房所有權抵押貸款;四是針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采取綜合措施。及時調整轉移支付政策,對產糧大縣的轉移支付要按照糧食產量的增加而增加支付力度;行政村的轉移支付比重要逐年增加,個別行政村每年3萬多元的經費太少。調整農業補貼政策,農業直補每年的新增部分應該調整使用方向,采取集中使用的方式,用來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和新農村建設。調整“一事一議”政策,現行的“一事一議”政策有“撒芝麻鹽”之嫌,政策應該允許各村之間聯合起來,整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