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一是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加快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穩定農民土地價值預期,規避土地流轉權屬糾紛。同時賦予村級集體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調配權,探索推廣由農戶將承包地統一向村委會(社區)集中再統一流轉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模式;二是規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和網絡體系,開展流轉供求信息、合同指導、價格協調、糾紛調解等服務;建立嚴格的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耕地準入制度,對采取盤活土地資產,實行土地增減掛鉤的城鄉建設用地嚴格審核,培育開放規范的農村土地產權流轉市場,提高農業組織化基礎支撐;三是完成承包耕地、農民宅基地、農村建設用地確權。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為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創造有利條件。2017年基本完成全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2020年之前開展農民宅基地、農村建設用地確權試點。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一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堅持用農業產業化統領農業,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經營方式管理農業,切實提高農業整體實力。我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主要包括糧食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畜牧業、園藝特產業和綠色食品產業;二是完善和強化農業扶持政策。繼續協調、爭取國家加大對農業大省及糧食主產區各項農業政策的實施力度;繼續對短缺的重點糧食品種在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根據糧食播種面積、產量和商品量等因素,加大糧食主產縣通過轉移支付給予的獎勵和補助;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建立穩定增長的支農資金渠道;三是加強農田水利和生態建設。因地制宜制訂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規劃,積極爭取國家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資金。繼續推進節水灌溉示范,積極引導西部發展膜下滴灌;加大產糧大縣中低產田鹽堿和漬害治理力度;完善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機制,強化天然林保護等工程,科學規劃退耕還林、還草,繼續做好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四是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科研投入體系,形成穩定的投入增長機制;建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投入長效機制;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中,廣泛建立農業科技試驗示范機構,完善農業推廣機制,解決好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難題;繼續做好民族種業繁育工作;五是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結合農業現代化建設發展階段,根據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實施農民素質提升工程,采取農業科技培訓講座、實施專家現場指導和農業技術咨詢等多種形式,培養一批農業骨干人才;結合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在初中教育的最后一年加入農業先進實用技術教育;適應產業結構升級和提高競爭力的需要,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職業農民”培訓的積極性,強化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實施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