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產量已實現“十一連增”、農民增收已實現“十一連快”,從這個歷史起點出發,進一步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確實面臨很多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 從農業投入品看,使用化肥和農藥有利于提高農業單產水平,但我國單位面積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已分別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6倍和2.5倍,大大超出合理使用量,邊際增產效果明顯下降,今后不能再靠增加化肥和農藥使用量來提高農業產量。 從資源環境看,抽取地下水擴大農業灌溉面積,開墾濕地、陡坡土地種植農作物,利用重金屬污染耕地生產糧食,增加了當下的農業生產,但對生態系統帶來嚴重破壞、給農產品質量安全埋下重大隱患,今后不僅不能再靠透支資源環境來擴大農業生產,而且要把超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農業生產退出來。 從支持措施看,逐年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和重要農產品臨時收儲價,逐年加大各類農業補貼力度,調動了農民務農種糧積極性,但我國主要農產品的國內價格已全面超過國外進口農產品的交易價格,與生產或貿易行為掛鉤的“黃箱”支持力度已接近甚至超過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承諾的上限值,“天花板”封頂效應開始顯現,今后繼續靠提高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價、增加各種補貼來刺激農業生產的空間明顯收窄。 從經營方式看,“家家包地、戶戶種田”曾經使農業生產潛力得到充分釋放,但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持續向外轉移,農業勞動力老齡化、農業副業化、農戶兼業化日益嚴重,農業勞動生產率難以提高,農產品生產的人工成本難以降低,今后繼續靠小規模兼業經營農戶提供更多商品農產品的潛力已非常有限。
求是網:糧食安全歷來被世界各國視為重要的戰略問題,李克強總理在這次講話中也四次強調這一問題,甚至做了“糧食安全這根弦不能放松,否則糧食生產一旦出現大的滑坡,好多年都緩不過來”的表述。尤其是自 2004年以來,我國已經連續11年出現農產品貿易逆差。在您看來,在經濟步入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究竟面臨哪些新的機遇與挑戰?
葉興慶:這些年來,我們在發展農業生產、保障市場供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8年過萬億斤,也已連續2年超過1.2萬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明顯提高,國家糧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目前我國在糧食上面臨的突出矛盾,不是數量不足,而是庫存壓力過大,國家按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價收購的糧食大量積壓,難以順價銷售出去,給國家財政帶來很大負擔。正如李克強總理指出的,“在糧食問題上,首先要算好安全賬,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但也得考慮經濟賬,并不是越多越好”。
問題在于,面向未來,我們在繼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將會遇到重大挑戰。從全社會對糧食的需求看,峰值遠未到來。糧食需求峰值取決于人口、城鎮化、收入水平三大因素。我國人口峰值還未到來,未來人口總量將繼續增長,多一個人就多一張最要吃飯。我國城鎮化峰值還未到來,未來還會有更多的人從農村遷移到城鎮,自給性人口不斷減少、需要購買糧食的人口數持續增長,對糧食供給保障體系的壓力不斷加大。我國城鄉居民動物性食品消費峰值還未到來,盡管隨收入水平提高口糧消費在減少,但對動物性食品的消費在持續增長,中國人對飼料轉化率低的豬肉消費尤為喜好,人均糧食直接和間接消費總量將持續增長。根據東亞國家和地區的經驗,這種隨收入水平提高而出現的膳食結構變化,將持續進行到人均GDP約2萬美元時才會停止。 從糧食生產發展看,技術潛力大,經濟潛力和環境潛力小。目前我國中低產田比重較高,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潛力還很大;主要糧食作物(特別是玉米)單產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通過提高單產以增加糧食總產的潛力也很大。很多人正是從這些角度出發,認為我國未來糧食增產潛力很大。但要看到,這種潛力只是技術上可行的潛力。要把這種技術潛力變為現實生產力,關鍵在于經濟上是否合算、生態上是否可持續。目前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的生產成本已經超過主要出口國的生產成本,而且我國糧食生產成本上升的勢頭還很強勁。在成本抬升、價格封頂的雙重擠壓下,留給我國糧食生產者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固然國家可以通過加大補貼力度為糧食生產者爭取到較大的生存空間,但很多補貼手段要受“黃箱”政策的限制。很多地方在前期的糧食生產發展中已經嚴重透支資源環境,繼續挖掘糧食增產的技術潛力,會加劇這些地方的生態赤字,是不可持續的。從經濟潛力和環境潛力的角度看問題,我國糧食生產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面對這種嚴峻局面,中央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目標和“以我為主、立足國內、提高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新戰略。這為我們在新形勢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開拓了視野、拓展了思路。最突出的是:第一,“保”的范圍有收縮。按照傳統糧食統計口徑,我國糧食自給率2013年已經下降到88.7%,但這主要是由大豆進口快速增長造成的。繼續沿用包括谷物、豆類、薯類在內的寬口徑計算糧食自給率既不符合國際慣例、也不符合我國糧食安全工作實際情況。從籠統地要求糧食基本自給收縮為“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有利于集中資源保重點。第二,“保”的途徑有變化。首次提出將“適度進口”作為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國內產能的同時,積極參與國際貿易,廣辟糧食進口渠道,會使我國糧食供給更加可靠、市場更加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