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2015-02-27 14:41 來源:第4期《求是》雜志  我有話說
2015-02-27 14:41:14來源:第4期《求是》雜志作者:責任編輯:蔣正翔

   求是網:農業現代化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根本方向,也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最有效方法。李克強總理在這篇講話中提出要把握“中國特色”和“新型”兩個要求,“農業現代化不能一個模式齊步走”,這在實際過程中如何把握?我國的農業現代化發展與歐美等國相比有哪些特別之處?

   葉興慶: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李克強總理在講話中強調指出,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和“新型”這兩個基本要求。我理解,“中國特色”,就是要從中國國情出發,符合中國經濟社會制度條件和資源稟賦特征;“新型”,就是要彰顯時代特征,緊跟世界農業發展新理念、新趨勢,運用最新科技成果。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應該是集體優越性與個人積極性 “雙結合”的道路,發揮集體在土地整理、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牽頭作用,調動農戶生產經營積極性;土地產出率與勞動生產率 “雙提高”的道路,繼續發揮農業精耕細作、集約經營的傳統優勢,又積極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農業機械化,使更少的人種更多的地;應該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雙增強”的道路,既充分釋放農業資源的生產潛力,又積極轉變發展方式,注重可持續性;應該是主體功能與多元功能 “雙發揮”的道路,在繼續發揮農業為全社會提供食物等物質產品這一主體功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同時,重視發揮農業提供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文化傳承等多元功能;應該是國內生產潛力與國外市場潛力 “雙挖掘”的道路,既立足國內保障糧食安全,又積極利用國外農業資源。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工業化城鎮化水平和農業勞動力轉移程度不盡相同,南方與北方、農區與牧區、平原與山區、城郊與農村農業生產條件差異很大,在農業經營組織方式、農業適度規模大小等方面不可能完全一樣,全國不可能按一個模式推進農業現代化。

  環顧當今世界,無論老牌的工業化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除少數人口極少的國家外,農業都比較發達。對我國這樣一個人多地少水缺、經濟體量龐大的大國而言,建立起發達的農業產業至關重要。農業是與土地、水資源等資源稟賦條件密切相關的產業,各國資源稟賦條件差異較大,其農業發展的道路也各不同。我們應該走什么樣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可以借鑒別國經驗,但不能照搬照套。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我國戶均土地規模僅7畝多,即便90%的農民轉移出去了,留下來從事農業的農戶戶均規模也只有70畝,與歐美國家相比這個規模仍然小得可憐。盡管我們應該把促進土地流轉集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抓手,但無論土地怎樣流轉集中,都不可能與歐美國家在土地經營規模上拼大小、在土地密集型農產品上拼強弱。我們應該發揮農業比較優勢,突出發展勞動密集型特色農產品,在產業鏈條上拼長短、在附加值上拼高低。

   求是網: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是相輔相成的手拉手關系。“沒有新型城鎮化創造條件、輻射帶動,農業現代化就難以推進。”但既然強調一個“新”字,就說明過去的城鎮化發展存在諸多問題。那么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的新型城鎮化工作要如何推進,才能更好地助力于農業現代化呢?

   葉興慶:我們不僅與一般國家一樣在工業化城鎮化初期存在城鄉二元結構,而且還長期實行城鄉二元體制,這種城鄉二元體制固化和延長了城鄉二元結構。受城鄉二元體制掣肘,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未能相應帶動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明顯滯后于工業化城鎮化。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開始破除城鄉二元體制、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主要是取消農業稅、實行農業補貼、提高農產品價格,從靠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進行工業化原始積累轉向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但城鄉二元體制依然根深蒂固,工業化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帶動作用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最突出的是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改革進展緩慢,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不徹底,導致農業副業化、農戶兼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影響到農業的現代化轉型。大量農業勞動力不徹底轉移出去,土地無法流轉集中、經營規模無法擴大,現代農業也就無從建設。為改變這種局面,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的要求,十八大進一步提出了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的要求。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要把促進農民工市民化作為主要任務,把徹底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作為追求目標。這與以前的城鎮化相比,更有利于把農業勞動力從土地上徹底解放出來,為土地流轉集中、擴大經營規模創造條件。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新型城鎮化創造條件、輻射帶動,農業現代化就難以推進”。

   求是網:現代化歸根結底還是人的現代化,那么農業現代化最終也要體現在“以人為本”,如同李克強總理在講話的最后著重強調的“要堅持以人為本,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讓每個農民平等享有成長進步、‘人生出彩’和‘夢想成真’的機會,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強大動力”。在您看來,未來我們要朝著何種方向努力,才能解決好農業現代化中“人”的問題?

   葉興慶:目前我們推進農業現代化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農業勞動力過多、農業經營規模過小、農業勞動生產率過低,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依然是主要政策取向。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問題的另一面,即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和“誰來種地”的問題在逐步積累,有些地方已經開始暴露。2013年全國農業從業人員中50歲以上的比重已超過40%,按此趨勢發展,到2016年,我國農業從業人員中50歲以上的比重可能達到50%。由于農村每年新進入勞動年齡的新成長勞動力幾乎都轉向非農產業,農業從業人員幾乎只有存量、沒有增量,這意味著時間每延后一年,農業從業人員的平均年齡就長一歲。再過10年、20年,我國農業從業人員就會像現在的日本一樣主要由60多歲、70多歲的人組成。因此,從現在開始,在農業現代化中“人”的問題上,我們應該兩手抓:一手抓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外轉移、為留在農業的勞動力擴大經營規模創造條件,特別是要促進中西部地區和縣域的工業化城鎮化,為年齡較大的農業剩余勞動力就地就近轉向非農產業就業創造條件;一手抓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為農業現代化培養一批中堅力量,加快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努力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認定、扶持體系。

[責任編輯:蔣正翔]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