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春節期間,一個上海大學博士生的返鄉筆記《近年情更怯,春節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瘋傳。這篇文章的作者是80后博士生王磊光,在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上學。在這篇筆記中,他描述了自己返鄉的見聞:交通沒有以前那么擁擠,但人與人之間聯系漸漸疏遠,農村人的親情關系在慢慢淡漠,人情往來正在被割裂,就是這些在他眼里看似普通的鄉村生活見聞,卻觸動了一大批讀者,在春節返鄉之際引發了人們對鄉土的思考。
許多網友都用“感同身受”四個字評價。比如網友@DTsau說:我們現在關注反腐、關注大氣污染等等的同時,也要給農村更多的關注,現在的農村垃圾圍村,老弱病殘留守,假貨山寨產品橫行,違法占用耕地建房,村民精神生活空虛匱乏,教育醫療設施滯后等等,都制約著農村的發展。
如何看待王磊光返鄉筆記中透露出的鄉土思考呢,如何看待農村的現在和未來呢?我們來聽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楊雅彬的觀點:
央廣網北京2月28日消息(評論員楊雅彬)據《三農中國》報道,原來的農村社會是互相比較近的,因為住的比較近,溝通起來也比較方便,不像現在,現在就是打工的打工,剩下的就是老的、少的、婦女,但是出去打工的,或者出去時間長的人,回來以后就不會像在農村待的時候那樣熟,親情聯絡的那么多了,因為他在外邊的時候有在外邊的群體,城市的新的群體,城市里面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像農村那樣近,都互相不是很了解,也不是一個層次,將來到城市里的農村人也有一個社會認同問題,他到新的城市社區里面,他也有一個認同問題,那就得慢慢來,就互相之間慢慢溝通,通過工作通過團隊培養感情,在城里,無論文化、技術各個方面都有分化,從農村來的可能大部分從事體力勞動的比較多,他就和城市居民確實有一個距離感,互相之間的認同,對社區的認同恐怕還得做些工作。農村的人啊,現在老人兒,還想維持過去的親情,但是離開農村到城里來的人,因為他生活、工作等等都不像農村了,他已經改變了生活方式,年輕人他要是長期出來鍛煉,他慢慢就熟悉這種情況了,如果去的時候短,他就不太習慣,就覺得人與人之間怎么那么沒感情啊,但是他通過工作、生活、時間長了慢慢也會融入進去,要有個過程。
此外,在筆記中,王磊光也描述了“農村里年輕人的婚姻受到了物質的壓迫,知識的無力感十分強烈”等現象。王磊光甚至發出感慨說,“鄉村越來越迷茫”,現在的農村已經回不去了。
對于這位博士生的觀點,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黨組書記、副主任陳建華回應說:要看到國家發展的向好的大趨勢,“博士不必迷茫農村不可能往回走!”那么,對于迫在眉睫的婚姻壓力、生存問題,該如何化解呢?
按西方,婚姻是兩個人的事情,但是咱中國不是這樣,咱中國往往不是只是兩個人的事,是兩家的事,這種觀念要變,因為把經濟看的太重了,變成兩家的事情就是很負責了,如果變成兩個人事情,是主要的,這個就好解決一點,一個人出來,他自己就是自己,他和父母是親情關系,和你這一大家子其它沒多大關系,看起來是冷漠了,但是現在社會進不到這份上,也沒那么多時間去培養感情,聯絡感情,他沒有那么多時間,他要去工作,要去奮斗去跟農村生活方式都不一樣了。
考到大城市里來的農村學生,他非常用功,我將來找個好工作,可以留在城市,這樣他就努力來念書,他用的時間和精力都比城里人要多一些,他要找工作他也沒什么社會關系,他必須去努力去做,這樣他才能夠找到一個好工作,有個好的收入,再一個找個合適的對象,農村來的青年這種壓力比城里青年要多。因為農村的教育各個方面跟城里有差距,他要比城里人還要好,這樣他就很吃力,這壓力吧,一個是城鄉的差別,原來的基礎,但是你自己的要處理好,自己減壓,你不要靠整個社會或者別人給你減壓,這是不可能的,社會到底向什么方向發展,怎么發展,這個不是你個人所能決定的,你只能是自己適應這個發展,自己給自己減壓,你不要自己再給自己增加壓力了,所以我覺得一些感到壓力的青年,別把目標想的太高了,差不離,適合自己的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