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高于沖突
與西方文化和西方價值觀相比,中華文化和中華價值觀更強調社會和諧、以和為貴,追求和而不同。
春秋時期的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形成了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昂汀彼哂械暮椭C的意義,在我國文明發展早期就有了。《尚書·舜典》記載,帝舜命其樂官通過詩歌音樂,達到“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這說明我國古人已了解音樂促進和諧的作用,體現了早期智者對宇宙和諧的向往。我國古人反復以聲樂之和比喻世界各種事物之間的和諧,從而成為一種普遍追求。如《左傳》中說:“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可見,我國古人將音樂的和諧作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族群與族群、人與天地等關系的模型,對“和”的追求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
這一思想對儒家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儒家經典《禮記·樂記》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边@表明,人類的和諧在根本上來源于天地的和諧,即自然的和諧。和諧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沒有和諧就沒有萬物化生,和諧的實現有著深刻的宇宙論根源。宋代哲學家張載曾說,“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強調從對立到和諧不僅是天地的法則,也是社會、人生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原理。
把追求永久和諧作為對待外部世界的態度,在中華文化和中華價值觀中同樣源遠流長?!渡袝虻洹诽岢觯骸翱嗣骺〉?,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币院?,“協和萬邦”便成為中華世界觀的典范。類似的說法還有“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周禮·天官冢宰》)??鬃影选昂汀弊鳛橥獠渴澜缃煌脑瓌t,提出“‘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構建一個和平共處的世界,是中華文明幾千年來持續不斷的理想。
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漢代以后被表達為“天人合一”,成為中華文化的價值理想。所謂“天人合一”,就是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合一,注重人道(人類社會法則)和天道(宇宙普遍規律)的一致,不主張把天和人割裂開來。天人合一思想不強調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張天、人對立,而主張天、人協調。根據這種思想,人不能違背自然,而應順從自然規律,使自己的行為與自然相協調。我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體現自然的本性,致力于人與自然統一并與自然融為一體;另一方面主張人主動配合天地的生生變化,在與自然相協調的同時協助并促進宇宙的和諧與發展。這種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對糾正無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顧及環境與生態平衡的觀念,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在西方文化和西方價值觀中有一種沖突意識,總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占有別人。因此,在西方歷史上宗教戰爭非常殘酷,中國則沒有出現過那樣的宗教戰爭??梢哉f,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其文化根源都不在東方??傮w來講,同西方文化和西方價值觀相比,中華文化和中華價值觀強調和諧高于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