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大學教授 顧駿
公平和質量必須兩條腿走路,而且兩條腿都要走得穩、走得快,這體現了國家和社會對教育的新要求。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總理把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放在一起加以強調,是有深意的。這反映出教育必須適應時代要求,雙管齊下、雙輪驅動,而不能為追求公平放緩質量提升的步子。
多年來,我國教育面臨的最大社會要求,就是落實教育公平。在我國城鄉差別、地區差別突出,嚴格的戶籍制又造成城鄉流動困難的背景下,教育尤其是上大學的機會代表了最有現實意義的社會公平。如此現實下,農村和困難地區家庭以孩子考上大學為唯一出路,是十分自然也是合理的。公眾要求教育公平的呼聲在每一次兩會上都特別響亮,中央政府給予明確的肯定和承諾,也是理所當然的。
問題在于,教育具有社會公平功能,但教育不只有社會公平的功能。在現代社會,教育還承擔著文化傳承、個人成長和知識創新等多方面的功能。何況,教育公平只是社會普遍公平的一部分,通過教育實現的社會公平有意義但非常有限。比如,被公眾廣泛寄托了公平理想的高考機會,只能在個體層面上解決問題。個別農民子女通過上大學得以脫離貧瘠的鄉村,這是教育能做到的。但要讓這個孩子所在的農村改變面貌,或者讓所有農村孩子都脫離貧瘠鄉村,甚至就此改變社會公平不足的整體狀態,教育是無能為力的。
在教育無法根本改變社會的情況下,教育公平卻因社會公平不足而更為民眾所追求。在這種情況下,若要讓教育繼續承擔過重的促進社會公平的責任,而社會自身卻在公平的推進上行動遲緩,我國教育就很難突破制度性瓶頸,教育質量的提升仍是有待實現的目標。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到了自我提升的關鍵時期。作為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動力來源,我國通過引入先進技術,學習、消化、吸收和完善,實現各方面的巨大進步;現在遇到了可學的不多,別人愿意讓我們學習的更不多的瓶頸,我國需要更多地依靠自身力量,站上人類科技創新的前沿,才能打開升級發展的空間。“學習,學習,再學習”仍然有效,但“創新,創新,再創新”必將越來越緊迫。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在繼續推進教育公平的同時,必定提出教育如何提升質量,完成助推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重任。
從政府工作報告中可以看出,對于教育需要達成的這兩大目標,國家是有籌劃的。一方面,教育公平必須繼續大力推進,這是人民尤其是農村和其他貧困地區群眾的權利要求,必須最大限度予以滿足,但社會公平將更多地通過公共政策的改進和完善來實現。所以,進一步改革戶籍制度,放寬城市入戶政策,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擴大隨遷子女異地高考等,成為國家的一攬子措施。另一方面則需要考慮優化高考本身及其對基礎教育的引領作用,更多地調動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從基礎教育開始,加強對學生創新意識、動手操作能力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為我國由創新驅動的新一輪發展做好人才資源的儲備。
總而言之,我國教育不能等社會公平了,教育壓力不那么大了,再來改革高考制度,完善整個教育體系。公平和質量必須兩條腿走路,而且兩條腿都要走得穩、走得快,這體現了國家和社會對教育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