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新常態與舊狀態有很大區別
如果用簡要的話來解釋,舊狀態就是 “經濟結構的低水平野蠻生長”,滿足于“跑馬圈地”和“占山為王”。新常態則是 “經濟結構的全方位優化升級”,致力于實現創新驅動。兩者的根本區別就在于能否實現創新驅動。如果再展開一些,則具體區別體現在六個方面:
第一,從增長速度來看,舊狀態是高速增長,而新常態是中高速增長。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增長保持了接近兩位數的水平,創造了震驚世界的“中國奇跡”,是典型的高速增長。這種增長是難以長期持續下去的。伴隨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和能源資源環境的約束,我國經濟開始向新常態的中高速增長轉變,增速大體在6%-7%左右。
第二,從發展方式來看,舊狀態是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而新常態是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過去我國經濟“跑馬圈地”的粗放式增長極為普遍,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后,過度依靠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經濟高速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要求我們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第三,從產業結構來看,舊狀態是中低端水平,而新常態是追求中高端水平。長期以來,我國產業發展方式較為粗放,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的產業占據很大比重,產業結構主要位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由于我國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傳統人口紅利在逐步減少,“劉易斯拐點”正在加速到來。新常態下,產業結構必須從增量擴張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優化升級。
第四,從增長動力來看,舊狀態主要是靠要素驅動、投資驅動推動經濟增長,而新常態是強調創新驅動推動經濟增長。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很快,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余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新引擎。
第五,從資源配置來看,舊狀態基本上是政府主導的不完善的市場經濟,市場起基礎性作用,而新常態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在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新常態下,我們要更加尊重市場、理解市場,將資源配置的決定權限交給市場,并通過合理運用區間調控、定向調控和結構性改革等方式來完善市場機制,彌補“市場失靈”,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第六,從經濟福祉來看,舊狀態基本上是非均衡型發展,而新常態是向包容共享型轉換。改革開放以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城鄉居民收入增加。但由于政府調控不力、市場體制不完善,導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較大。新常態下,要釋放改革紅利,更加關注城鄉居民收入特別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使其持續較快增長,迅速提高公共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