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李 周
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對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作出重要部署。在農村人口流動性增強、農民分工分業加快、農業生產集約程度提高的共同作用下,我國進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戰略機遇期。我們應充分利用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給農業現代化帶來的新機遇,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
全面認識農業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對于“三農”發展既是新機遇,也是新挑戰。農業現代化的內容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逐漸豐富的。當前,農業現代化不僅包括農業生產過程的機械化、水利化和電氣化等,而且拓展到生產條件、生產技術、生產標準、生產組織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農業現代化的過程是完善農業產業體系、基礎設施體系、經營管理體系、質量保障體系和資源保護體系的過程,也是推進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突破技術制約、化解自然風險、減輕資源壓力和消除環境污染的過程。
我國農業現代化既有類似于其他國家(如農業資源稟賦豐富的美國、加拿大,農業資源稟賦不足的以色列、荷蘭,農業資源稟賦介于它們之間的法國、德國)之處,又有自己的特色。全面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需要借鑒國際經驗,更需要自主創新,就是根據市場需求和資源稟賦條件,做好主要農產品生產的優先序和區域布局,構建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格局和商業化的作業外包服務體系,實現穩定糧食生產、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和提高農業發展可持續性的有機統一。
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主要任務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是否完成,可用全要素生產率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來衡量。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與發達國家相比有20多個百分點的差距,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還要做很多工作。例如,在資源環境約束下,實現農產品供需平衡、農業競爭力提升與突破資源環境瓶頸的統一,必須加快技術創新,促進技術對資本、土地、勞動力的替代。又如,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必須優化農業產業體系,以需求為導向,以制度、組織創新為手段,以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為約束,優化農業布局規劃,形成符合資源、生態和市場要求的農業產業體系。重點打造糧食生產核心區,增加產能、穩定產量、提高效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擴大農業經營規模。當前,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進口農產品價格。在這一嚴峻現實下,越來越多的農民不愿從事超小規模農業經營,這為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供了條件。據調查,農業經營規模至少要達到30畝,才能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際生活水平不低于主要勞動力在非農部門就業的農戶。這就需要從提高農民非農就業技能和非農就業收入的穩定性入手,促使農民轉移就業和土地流轉,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細化農業生產結構。目前,經濟作物生產的市場定位和專業化、區域化特征越來越清晰,但糧食作物生產尚未形成口糧、飼料糧和牧草的三元生產結構。牧草對光熱利用更充分,合成的生物量更多,耐旱省水,可以在降雨量少的半干旱地區種植,是保持水土的理想作物。“十三五”期間,可以在繼續強化糧食生產基礎上,進一步細化農業生產結構。第一,推進飼料糧生產。我國目前玉米總產量的70%以上用作飼料,若其中一半改種高賴氨酸、高油玉米和青貯玉米,既可提高飼料糧的質量,又可提高經濟效益。第二,推進豆科牧草生產。我國有9億畝中低產田,如果其中1億畝改種豆科牧草,就既能改善飼料結構,又能減少水資源消耗,還能減輕改造中低產田的任務。第三,在天然草地上播撒草種。我國40億畝草場中至少有4億畝適宜采用該措施,平均產草量可增加20%,相當于增加近億畝草場。
拓展農業多種功能。農業除了具有農產品供給功能,還具有調節氣候、凈化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服務功能和休閑、教育等文化服務功能。農業功能拓展越充分,農業產業體系就越健全,農民增收渠道就越通暢。“十三五”期間,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拓展農業功能:以微生物資源產業化為抓手,將植物、動物二維農業拓展為植物、動物、微生物三維農業;以海藻資源產業化為抓手,將陸地農業拓展為陸地與海洋交融農業;以國民日益增長的游憩需求為抓手,合理有序開發農業資源、田園景觀、農家生活以及農耕歷史文化、民族傳統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等旅游資源,促進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有機結合;以完善生態補償政策為抓手,推進生態建設產業化,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
增強農業發展可持續性。我國是土地資源相對稀缺的國家,農民重視化學品對土地的替代。化學品投入能夠有效提高農產品產量,但化肥、農藥和薄膜的過量使用影響農產品質量和農田生態環境。這種高耗肥(藥、膜)、高耗水、高耗能的農業發展模式越來越難以持續。農業是一個具有顯著外部性的產業。提高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需要對增強農業正外部性的行為給予足額補償,對增強農業負外部性的行為進行經濟處罰,實現外部收益(或成本)內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