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新常態專家系列談十四】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陳迎
兩會落下帷幕,經濟新常態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和熱議。如何正確理解和把握經濟新常態的內涵,冷靜分析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積極主動從戰略高度應對經濟新常態帶來的深刻影響,是當前各級政府和各行各業都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中國經濟經歷了長期高速粗放型增長,顯然這是不可持續的。以“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為特征的經濟新常態,有利于協調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之間的緊張關系,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經濟新常態,雖然從經濟發展戰略入手,但其影響絕不僅局限于經濟部門,必將對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帶來重要的影響。總的來看,經濟增速放緩,就業壓力增大,有利于舒緩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壓力。經濟結構的優化,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特別是在降低重工業的比重的同時,通過創新驅動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有利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同時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形成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但是,如何在經濟新常態下推動可持續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首先是觀念的轉變不可能一蹴而就。雖然已有多個省市放棄了經濟增長指標,有的還提出了實現碳排放峰值的時間表,但不少已經習慣了靠政府投資拉動經濟高增長的地方政府,往往有強烈的追求經濟增長的沖動。在新常態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一見經濟增速放緩就總想著通過大量投資來刺激經濟,造成一些地方的城市大拆大建,盲目發展。
其次,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并不必然帶來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也不是隨心所欲。如果沒有技術和制度的創新作為驅動力,找不到新的發展動力和商機,政府和企業有可能轉而對節能減排措施信心不足,投入減少,行動遲緩。有的企業為減少治理成本和逃避處罰,甚至會鋌而走險偷排偷放,對環保執法提出新的考驗。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各級環保部門如何用好新《環境保護法》賦予的權力,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整治違法企業,不僅需要下大決心,更需要能力建設。
第三,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的調整,必然觸動一些行業的利益。2014年煤炭消費量下降使得許多煤炭企業生出“心憂碳賤愿天寒”的無奈,油價持續低迷,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也受到冷遇。在經濟新常態下,傳統產業要探索新的出路,新興產業要能抵御復雜的市場風險,都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最后,經濟新常態也可能引發不同區域之間的利益分歧,需要新的機制來平衡利益。畢竟不同區域資源稟賦和發展水平不同,適應新常態的能力也不同。經濟結構調整需要產業轉移,隨之而來的是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轉移。環境治理需要區域聯防聯控,河北為北京APEC藍付出的社會經濟代價以及內蒙古長距離外送電的貢獻也不容忽視。如果長期利益不平衡,區域間就難以形成合力。
經濟新常態對中國未來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影響是深遠的。應對經濟新常態,片面強調某個部門或某個地區的利益不行,脫離社會經濟現實片面強推某項措施或某個目標,哪怕初衷是為了環保也不可取。積極適應、主動引領經濟新常態,需要利益相關方的廣泛參與,兼顧短期和長遠利益,權衡利弊得失,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進行科學的評估、決策和政策選擇。正如老百姓都知道霧霾危害健康,人人都喜歡藍天白云,人人都希望呼吸清潔的空氣,但治理霧霾是一項極其復雜的長期的系統工程,僅有熱情是不夠的,必須以科學認知為基礎,在精心頂層設計的框架下有效調動全社會力量,科學運用法律、經濟、社會、技術等多種政策手段。情緒化、簡單化地進行道德評判,無助于問題的解決。
無論對全球還是對中國而言,2015年都注定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年。2000年聯合國制定的“千年發展目標”即將到期,2015年9月即將召開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首腦峰會將通過2015年后發展議程,包括一套可持續發展目標。目前,負責政府間談判的開放工作組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建議,覆蓋17個重點領域,包含169個具體目標。2014年12月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綜合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向聯合國大會提交了一份題為《2030享有尊嚴之路》的綜合報告,提出了尊嚴、人、繁榮、地球、公正、伙伴關系6項要素作為原則指導,力求通過談判制定一個能夠消除貧困、共享繁榮和平、保護地球、不落下任何人的2015年后發展議程。
中國如何在新常態下實施可持續發展目標,換言之,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經濟新常態,究其根源恐怕是同一個問題的兩種表述方式,二者相輔相成,殊途同歸。兩會已全面布局,中國當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