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五”規劃的發展目標及布局設計
“十三五”規劃將體現黨中央對未來發展的一些重要的思路和考慮,同時,“十三五”時期是中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之前的最后一個五年規劃。這些都對“十三五”規劃編制提出了新要求,也使得“十三五”規劃具有特殊重要的歷史地位。因此,“十三五” 規劃的編制需要強化全球視野和戰略思維,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科學設定規劃目標和指標,使“十三五”規劃更加適應時代要求,更加符合發展規律,更加反映人民意愿。[9]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深刻含義,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以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總體布局的全面建成,這也反映了我國進入“全面現代化”的時代。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根據十八大提出的要求,“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進一步推進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十三五期間可以把經濟增長率指標定在7%。在這一時期,經濟發展政策的關鍵是,通過深化各項改革措施,轉變以往的經濟發展模式,充分利用有利條件,把經濟發展引向平衡發展、綠色發展和創新發展的軌道上。預計2020年人均GDP將超過1萬美元以上,初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DP水平,實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總目標。
——加強社會建設,繼續推動建設和諧社會。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社會管理能力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機制,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不斷擴大人民民主。進一步加強和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使人民的權益得到更好的保障和顯著的改善;完善基層民主制度;深化行政體制改革。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文化凝聚力。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顯著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文明素質,基本建成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豐富適應人民群眾需要的文化產品,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明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國際競爭力。
——生態文明建設進入新階段,初步建成美麗中國。基本形成節約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增強,生態退化面積減少,綠色生態空間有所擴大,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根據上述主要發展目標,以2015年為基期,特設計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共計29個國家最優先發展指標,如下表所示:
數據來源:2015年數據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年3月),2020年數據為預測數據。
注:①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絕對數按基年不變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②內為五年累計數或平均數、平均增長率;③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指年末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總人數與年末全國總人口之比;④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按照不低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預期目標確定。城鎮醫療保險覆蓋率是按城鎮就業人數計算;⑤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是按城鎮就業人數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