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 賈慶國
【摘要】和以往的對外開放不同,“一帶一路”主要不是通過引進外資、技術和管理經驗來發展自己,而是通過走出去,對外輸出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周邊國家的發展和繁榮,從而帶動中國自己的經濟轉型升級和區域發展再平衡。
【關鍵詞】一帶一路 挑戰 應對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建設“一帶一路”意義重大,它既是通過新一輪對外開放實現中國經濟升級和再平衡的新戰略,又是拓展中國發展空間、促進地區繁榮和穩定的新舉措,兩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正因為如此,“一帶一路”提出后,即受到各界的贊譽和好評。與此同時,筆者認為,“一帶一路”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大量投入和全面細致的研究。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對其概念、內涵和外延加以認真界定,明確涉及的領域,搞清楚相關地理情況,分析其經濟效益,研究其國際環境,并在此基礎上確定項目推動的優先次序和方式方法。只有在充分研究、論證和規劃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將這樣一個很好的戰略設想變成現實。筆者僅就建設“一帶一路”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做一個初步的梳理,然后在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幾點想法。
要弄清“一帶一路”的確切涵義
探討“一帶一路”,首先需要弄清楚其確切涵義。不少人將“一帶一路”解釋為是向西、向南開放,也有人強調“一帶一路”是向發展中國家開放,還有人提出“一帶一路”不是一個新的機制,而是新時期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人們不僅在地理位置上對“一帶一路”有著不同的解讀,而且在內涵上也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為,建設“一帶一路”主要是經濟合作。也有的人認為,“一帶一路”的意義不僅在于其拓展對外經貿關系,也在于推動與相關國家的人文交流。綜上所述,不僅在學者層面,而且在政府層面,人們對“一帶一路”的理解也存在不少差異。
應重視對“一帶一路”構成挑戰的相關因素
為了能夠讓“一帶一路”的倡議最終給中國和相關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有必要把對一帶一路的論證進一步具體化。
首先,向西、向南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經濟效益的論證有待深入。特別是向西開放,無論是經由中亞、俄羅斯走向歐洲,還是經由巴基斯坦走向中東,都路途遙遠,沿途很多地區地理條件惡劣,人口稀少。即使某些國家人口多,但大部分國家由于受經濟水平的限制,市場規模有限,至少在短期內,通過發展經濟帶能夠產生的經濟效益也不會很大。
其次,無論走哪條線,沿途國家大多為發展中國家,因此不同程度地面臨著市場經濟體制機制不成熟,行政效率比較低等問題。在一般情況下,這些國家的通關效率、營運成本都會比較高。
另外,沿途地緣政治安全狀況要引起重視。一些國家政局動蕩,宗教極端勢力強大,一旦有些國家出現政治動蕩,勢必影響通道安全;對向西開放涉及的地緣政治問題目前還缺乏論證。比如,絲綢之路經濟帶勢必要經過廣袤的中亞地區,在該地區如何做到不讓俄羅斯感覺地位受到了挑戰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向東發展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也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特別是在南海和東海海洋權益爭端凸顯的背景下,一些國家對中國的戒心上升,這些因素應當引起重視。有關國家內部政局變化也對我建設“一帶一路”構成挑戰。
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建設“一帶一路”無法回避的。只有在客觀研究和分析的基礎上有效回應這些問題,我們才有可能順利推動“一帶一路”的建設。
合理區分向東、向南、向西開放的重點
建設“一帶一路”需要我們進一步明確目標。筆者認為這個目標應該是通過深化對外開放推動中國經濟的升級和再平衡。和以往的對外開放不同,“一帶一路”主要不是通過引進外資、技術和管理經驗來發展自己,而是通過走出去,對外輸出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周邊國家的發展和繁榮,從而帶動中國自己的經濟轉型升級和區域發展再平衡,推動以中國經濟為中心的地區經濟一體化。這是一個全新的對外開放思路,需要進一步明確。
在推動“一帶一路”目標時,要合理區分向東、向南、向西開放的重點。就目前的情況看,向東開放的重點在于推動國內經濟的轉型和升級,也就是通過對外輸出資本、裝備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科技含量較高的經濟部門的發展。而向西、向南開放的重點在于發展國家西、南兩個區域的經濟,實現國家經濟發展的再平衡。兩者的側重不同,著力點也應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