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庫發展水平與大國地位不符”
中國經濟時報:能否請你簡要概括當前我國智庫建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王輝耀:第一,中國的智庫發展水平與大國地位嚴重不符。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智庫與公民社會項目”(TTCSP)主導的《全球智庫報告2014》指出,中國已經成為智庫數量僅次于美國的“智庫大國”,但上榜智庫的整體水平卻仍然落后。在報告的全球智庫排行榜中,美國共有6家機構入選全球十大智庫,而前150名中,中國智庫僅有7家。
第二,智庫發展不平衡問題。中國智庫的95%都是官方智庫,在決策中起主要作用的也是官方智庫。所以,現在中國智庫的格局是不均衡的,就像計劃經濟時代沒有私營企業一樣,智庫之間缺乏競爭就會存在問題。
第三,民間智庫面臨困境。例如,民間智庫需要找到掛靠單位才能注冊,很多民營智庫無法獲得法律身份;依靠政府項目所得經費少,來源也極其不穩定;與此同時,中國社會缺乏捐助智庫的文化氛圍,民間智庫很少能獲得企業和基金會的捐助。
第四,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國際化智庫,是中國智庫發展過程中最大的缺陷。在中國具有廣泛海外利益的背景下,中國智庫必須像中國企業一樣“走出去”,例如在“馬航失聯”事件以及南海安全、朝鮮核試驗等問題上,甚至在云計算、大數據等高科技領域的發展預測方面,提出有國際影響力的報告。
中國經濟時報:你在《中國智庫國際化的實踐與思考》一文中提到,中國智庫,尤其是民間智庫的發展遠未達到國外智庫的發展水平,我們主要的差距在哪里?
王輝耀:第一,研究領域相對狹窄。中國智庫很少有鮮明、突出的全球研究視野,很多全球性戰略議題都是國外智庫的研究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后,國內的智庫才開始研究。
第二,老套學術研究方法導致的國際化研究能力的落后。多數中國智庫,尤其是民間智庫奉行 “深入研究,寫出優秀的報告,客戶會自動找上門”的老方式,沒有意識到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信息傳播和品牌效應的重要性。
第三,不善于利用各種新媒體。目前絕大多數中國智庫沒有自己的博客和微博,其網站上也缺乏研究報告的相關內容;除了固定的少數官方智庫,中國智庫研究人員很少在大眾媒體上發表意見和評論。
第四,人才缺乏。基于待遇的差異,研究型人才往往傾向于在體制內就職,帶有民間組織性質的智庫由于資金上的限制,往往難以吸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