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丁元竹
在新常態下不斷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在“四個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目標,是綱,綱舉目張?;仡櫄v史,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不斷深化自己的認識,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的過程。這個問題,習近平同志在2012年11月17日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就指出:“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總是根據人民的意愿和事業發展需要,提出富有號召力的奮斗目標,團結全國人民為之奮斗?!秉h的十八大根據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新情況,順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進行了充實和完善,提出了更加明確的政策導向、更加針對發展難題、更好順應人民意愿的新要求,當前,這些政策導向、發展難題、人民意愿就集中體現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上,只有解決好這幾個問題,才能率領全國人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根據國際國內形勢,及時提出了中國現代化必須分三步走的戰略思想,即實現溫飽、達到小康、全面建設現代化。經過上世紀最后20年的努力,2000年,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98000.5億元人民幣,人均國民生產總值7858元人民幣,財政收入13395.23億元人民幣,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2.8%,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9.1%,整個國家已經走出低收入階段,步入了總體水平的小康。基于這樣的歷史背景,黨的十六大又提出了中國現代化戰略新三步走的思想,即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到本世紀末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黨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報告謀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是從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總體布局出發的,體現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整體推進。黨的十六大報告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城鎮人口的比重較大幅度提高,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基層民主更加健全,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了社會建設這一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并將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總體布局的“四位一體”理論提出來,要求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必須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規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構成的基本綱領。十七大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我國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與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和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相銜接,也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相一致,是國民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下的新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到本世紀中葉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按照十八大的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面”就深深地體現在經濟、政治、民生、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和共同進步上了,也就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總體布局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同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