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全面深化改革
新常態不單單是一種狀態的表述,更是一個發展理念的變革。新常態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新機遇、新動力、新變化,當然,新常態也伴隨著新矛盾、新問題、新風險。面對新形勢,如何與時俱進,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這給基層干部帶來極大的挑戰與機遇。
堅持依法治國,改革審批制度,創造高效優質的政務環境促發展。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要以“法無禁止即可為”“法無授權不可為”的理念改革審批制度,大力精簡下放行政審批權限。要有序放寬市場準入,努力讓市場主體有平等競爭的機會,不能將市場準入審批作為職能部門的權力。要著力改變“重審批,輕監管”“以批代管”現象,加強事中事后的監管。比如環境保護,要加強項目投產后的監管,一旦企業違規造成環境污染,必須以鐵的手腕、嚴厲的措施進行處罰,要使企業違法成本高于非法所得,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形成責權利相統一的體制機制。一是要保障地方“吃飯”問題。加快建立與縣一級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加大對縣一級,特別是經濟欠發達縣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保障縣一級可以發得出國家工作人員的工資,而且要保障地區之間的干部待遇基本平衡。二是要解決能夠為民辦事的問題。縣一級改善民生的任務重,財力有限。比如要修建公路、除險加固水庫山塘、改造危橋、改善學校條件等等,都沒有資金來源,只能爭取上級的項目和資金扶持,否則就難以啟動。這樣一來,面對群眾的要求,面對改善民生的實際困難,縣一級沒有半點自主權,應通過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的形式,把改善基本民生的事權和財權,同時交給基層,減少層層“跑”項目、“爭”項目的現象,有效砍斷利益尋租鏈條,降低工作成本。三是改善專項資金的分配方式。國家制定出產業政策和發展規劃,誰做好了都應該得到支持。要增加透明度,不要變相地以各種條條框框來維護部門配置資源的權力,從而使基層心中無數,盲目地“跑部錢進”。
加強基層干部法治素質修養。當前部分基層干部思想觀念陳舊,法律意識淡薄,再加上部分基層行政執法人員的素質較差,從而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基層干部的法治素質修養關系到能否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大局。因此,必須著力加強基層干部的法治素質修養。除了加強培訓等常規手段外,還應該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大力推進執法公開,提高工作的透明度,防止基層干部與執法人員的權力濫用。應該著力加強民主監督和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積極參與依法治縣的各項活動,為依法治縣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