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感與農業轉移人口的在地化
近年來,中國快速推進的城鎮化所面臨的一大困局在于,農村人口面對不斷降低的城市入門門檻所表現出少有的猶豫和徘徊,因為在可以自由進城打工、購房的情況下,戶籍入城就意味著失去了土地,同時,“城市居民已經沒有了超國民待遇的社會福利。就業、住房的市場化,尤其是糧食統購統銷政策的取消,城市人的就業、住房、糧食和一些副食品都納入了市場,其優越性明顯下降。”在此種情況下,農民更希望通過兼占的方式,游走于城鄉之間,以獲取收益的最大化,這直接導致農業轉移人口的流動呈現出“移”而不“轉”的特點。在此情形下的進城農民自然很難生成“社區感”,其在地化進程也必然會遲滯緩慢。
總之,從在地化的視角切入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問題,對于我們更加全面地認識當代中國的城鎮化和三農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應該清楚地意識到,在中國社會,由“城鄉分立”到“城鄉一體”的演化,不是從“傳統”到“現代”的單向推進,而是一個復雜的、長時間的“雙向互動”的過程。其中,植根于社會關聯基礎之上的在地化,有助于農業轉移人口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我們應持久努力地推進這一進程。
閱讀延伸
本土化與在地化
本土化又稱為本地化,是指將某一事物轉換成符合本地特定要求的過程。本土化在主體不明的情況下,也可能被稱為在地化。
本土化與在地化主要區別在于:在地化,是客觀融入當地,即外來者融入所居地;本土化,是主觀融入當地,即本地者歸返鄉土。
我國農民市民化
的三種形式
學者郭慶松根據農民市民化的深度和表現形式的差異,將我國農民市民化具體區分為三種基本形式: 就業市民化、戶籍市民化、生活市民化。他認為,就業市民化是基礎和前提,戶籍市民化是實質和保障,生活市民化是目標和歸宿;生活市民化需要就業市民化、戶籍市民化作為保障,以提高生活市民化的質量,生活市民化也可以更好支撐就業市民化和戶籍市民化。(陸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