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華中科技大學 黃 健
互聯網將從一個行業,成為一種基礎設施,進而成為一種基本生活方式,遍布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互聯網+”的概念,在國內首先由易觀國際的董事長于楊先生于2012年提出,后經騰訊公司馬化騰先生闡發后,在今年年初的全國人大上,由李克強總理寫進政府工作報告。由此開始,互聯網+的概念,不但被互聯網行業從業者追捧,還迅速成為了全民話題。在互聯網+的刺激之下,各行各業的從業者都看到了未來一個個嶄新的領域在招手。
互聯網+對應的是一個新經濟時代的到來,這意味著互聯網不再是一個單純而獨立的行業,它將與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共同組成新經濟時代。一種技術的發展,最終要構成一個經濟時代,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技術的發展與完備;承載技術的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技術與行業的大結合。經過20多年時間的發展,中國互聯網相關技術已經逐漸趨于成熟,各項基礎設施也基本建設成型,特別是在2012年之后,中國遇到了移動互聯網爆發式發展這樣一個大機遇。在這種形勢之下,互聯網+的出現,既是應時應景,也是到了該破繭而出的時刻。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這表明中央政府已經充分認識到了互聯網發展帶來的利好前景,以及未來國民經濟發展對互聯網的依賴性將會越來越大的必然性。互聯網與其他各行各業特別是傳統行業的結合,將會成為國家戰略。這意味著未來互聯網行業和其他各行業的結合會受到國家政府的各項支持,這將帶來無限可能的機遇。在國家政府支持之下,互聯網+從一個概念轉變為一個戰略,政府也將推動整個國民經濟體系在這個戰略之下實現變革,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提升產業能力。
互聯網+最基本的含義就是,互聯網+傳統行業。例如,互聯網+金融,成就互聯網時代的普惠金融;互聯網+零售,成就電子商務;互聯網+教育,成就普適性的在線教育;互聯網+生活服務,成就O2O。未來的互聯網,將與農業、教育、醫療、金融、交通、旅游、文化、家居、生活服務、媒體、廣告、零售等各行各業結合起來,構成互聯網+的戰略布局形態。
互聯網+的本質,是一個雙向融合的過程:互聯網向實體經濟為代表的傳統經濟滲透,傳統經濟則擁抱互聯網。這種融合,讓互聯網不再是一個自成領域的行業,而成為每個行業的必要組成部分,成為存在于各個行業之中的基因。在互聯網+戰略之下,未來中國各個產業都將與互聯網結合,這勢必讓各個產業獲得一個挑戰與機遇并存的世紀機會。
大部分傳統行業的商業模式會被顛覆。顛覆意味著并不是升級,也不是轉型,而是傳統經濟的商業模式從根本上將被改造,被注入互聯網的基因,并重新出現在市場。這將是一個痛苦的蛻變過程。許多傳統行業從業者和企業會無法適應這個變化而被淘汰,迅速轉型的企業則將獲得新的生存與發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