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是物質,但文化可以有其物質載體, 文化是有物質載體的人化的觀念世界
當然,我注意到,文化不是物質,但文化可以有其物質載體,如語言、書籍、藝術品、文物;物質不是文化,但物質可以作為文化的載體而具有文化的內涵,如石頭本身不是文化,但石雕是文化,龍門石窟也好,敦煌石窟也罷,都是文化,體現了特定的審美觀念、藝術構思和意境。從根本上說,文化是在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中產生的精神性產品,自然一旦被納入人的活動范圍,并經人的審美把握、藝術塑造、觀念升華,就會成為文化。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過,“夕陽芳草無情物,解用都為絕妙詞”,很有哲理。夕陽與芳草本身不是文化,而是自然物、“無情物”,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卻是以自然物為對象而形成的審美境界,是“有情物”,是文化。這就是說,自然物被人們賦予一定的意義,轉變為文化后,就會從“無情物”轉變為“有情物”,并具有了象征性的特征。無論是以蓮花代表高潔、牡丹代表富貴,還是用菊花代表氣節、楊柳代表離愁別緒,都是以自然物為象征的文化符號,既表達了人們的情感,又符合這些植物的特性。這就是說,文化是有物質載體的人化的觀念世界。
文化是觀念形態,是價值和意義,屬于內涵性的存在,不能目視,但文化可以通過物質載體對象化、客觀化,從而為人們所感知、體悟、理解、接受
文化可以是理論形態的,可以是精英文化,如宗教觀念、價值體系、哲學思潮,也可以是世俗形態的,可以是平民文化,如民間文學、民間工藝、民風民俗;理論形態的文化可以轉化為、滲透到世俗形態的文化中,并影響世俗文化,如儒家的倫理學說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世俗文化、日常生活,世俗形態的文化可以升華為理論形態的文化,一個民族的特性更多地是表現在它的世俗文化中,一個民族的理論文化如果脫離了這個民族的世俗文化、日常生活,是無法理解的。無論是理論形態的文化,還是世俗形態的文化,都會滲透到、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走馬觀花般地看看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現象吧!人們常說“茶文化”、“酒文化”、“飲食文化”、“住宅文化”……實際上,茶本身并不是文化,茶葉就是一種植物,但飲茶方式有其特定的文化內涵,《紅樓夢》中的“妙玉雅飲”與“劉姥姥牛飲”,就體現了不同階層的不同文化觀念。酒本身不是文化,酒是通過生物化學釀造出來的一種特殊的飲料,但飲酒方式有著特定的文化內涵,梁山泊的英雄們大塊吃肉的豪飲與《紅樓夢》的小姐們吟詩行令的雅飲,體現了不同群體的不同文化觀念。服裝本身不是文化,但服裝上的花紋、刺繡、飾物則反映了服裝設計者的審美觀念,體現了特定的文化觀念,俄國的“布拉吉”與中國的旗袍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文化風格。2014年北京APEC會議的“新中裝”采用了“海水江崖紋”的設計,被賦予APEC 21個經濟體山水相依、守望相護的寓意。這個“新中裝”的設計既反映出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又體現了現代的審美觀念、文化觀念。住宅本身不是文化,但房屋的設計、建筑的風格則體現了特定的文化觀念,西方的哥特式建筑與中國的園林建筑、西方的教堂與中國的寺廟、法國的凡爾賽宮與中國的故宮、北京的四合院與福建的土樓,體現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不同文化觀念。去過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的人都會看到許多教堂,以至于你無法分辨是教堂坐落在大學中,還是大學坐落在教堂中。這樣一種建筑風格既體現了一種大學理念,又體現了一種宗教文化,因為西方有悠久歷史的大學都與宗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就是說,文化是觀念形態,是價值和意義,屬于內涵性的存在,不能目視,但文化可以通過物質載體對象化、客觀化,從而為人們所感知、體悟、理解、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