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發展中世界,習近平倡導踐行“正確義利觀”,要求我們在處理與發展中國家關系時,做到義利兼顧,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他多次強調,政治上要堅持正義、秉持公道、道義為先,經濟上要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發展中國家是中國“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是中國外交可以倚重和依托的重要戰略力量。作為一個快速崛起的新興大國,中國將始終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站在一起,在維護和增進自身利益的同時注重促進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在重視自身發展的同時注重推動發展中世界的整體發展與復興。中國正在以自己的行動證明,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利益的積極維護者,是發展中國家和平與發展的主要推動者,是發展中國家正當權益的堅定捍衛者。
在更為廣泛的全球層面,當前中國積極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呼吁各國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要致力于實現世界的互利共贏與和平穩定,在實現自身國家夢和民族夢的同時,共同推動實現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夢”。正如習近平4月22日在出席亞非領導人會議發表的講話中所指出的,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當前時代的發展潮流,各國需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繼續深化亞非合作,不斷拓展南南合作,持續推進南北合作。以南南合作精神促進南北對話和全球合作,建立全球新型發展伙伴關系,最終實現全人類的長治久安和共同繁榮,是新時期中國對萬隆精神的繼承和發揚。
從南南合作看中國的大國精神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在經濟上還十分貧弱,但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新興民族獨立國家中的大國,中國敢于在國際事務中為亞非國家發聲,敢于承擔應有的國際義務。在中國的推動下,1955年萬隆會議開啟了南南合作的歷史時代,直接推動了亞非各國在實現政治獨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中相互支持。中國的支持是這些國家實現政治獨立和民族解放的重要推動力量。從單個力量來看,發展中國家都難以與西方國家及其同盟體系相抗衡,但以亞非國家為主體的第三世界的大聯合,卻在過去特殊的年代展示了讓西方世界必須予以正視的巨大合力。
進入20世紀八九十年代后,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南南合作逐步由反帝反殖反霸斗爭中的相互支持轉向了對和平與發展事業的共同追求。中國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致力于實現與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發展與互利共贏。在剛剛結束的紀念萬隆會議60周年會議上,中國不僅呼吁廣大亞非國家加強政治合作,重振亞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還堅定承諾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動下,繼續增加對亞非國家實現經濟發展的支持,更加積極主動地發揮負責任大國的帶動作用,努力開啟亞非南南合作的新時代。
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繼續把發展中國家作為自身履行大國責任的重點區域,進而為推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進程作出貢獻。我們要基于量力而行、量入為出的原則,在推動世界經濟增長和減貧,實施國際發展援助和人道主義救助,參與國際安全治理與和平建設,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以及推動國際秩序的變革與完善等領域,承擔起力所能及的國際責任。通過與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中國可以扮演好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者、世界和平的堅定維護者、世界發展理念的重要貢獻者、公認國際準則的捍衛者和國際體系變革完善的積極推動者。
21世紀中國的大國外交,需要有與時俱進的外交理念創新、更具全球視野的大戰略布局,也需要有彰顯中國精神和中國氣度的大國責任。中國通過不斷提升的國際責任擔當,不僅顯著擴大自身國際合作空間、提振自身國際影響力與話語權,還必將更加有效地推動發展中國家的和平與發展進程、國際秩序的合理變遷以及全人類共同福祉的增進。中國人民在致力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中國夢”的同時,也將通過自身發展和全球參與來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進程,進而推動“世界夢”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