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對新形勢下推動“中印關系模式”的初步思考

2015-04-28 09:38 來源:《當代世界》  我有話說
2015-04-28 09:38:23來源:《當代世界》作者:責任編輯:蔣正翔

  作者: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 藍建學

  在多年實踐中,中印兩國逐漸摸索出一種相鄰大國之間獨特的相處之道,可稱為“中印關系模式”:即在領土主權和戰略信條上猶存重大分歧背景下,兩大鄰國仍能有力管控有關爭端,聚焦共同利益,務實拓展合作,保持關系持續高水平運行,規避大國興衰必伴隨沖突的“修昔底德陷阱”。在我周邊及亞太戰略環境出現重大變化背景下,經營和推動“中印關系模式”,對我處理好與周鄰關系、調動大國關系、維護好戰略機遇期具有重要的外交理論及現實意義。

  一、推動“中印關系模式”水到渠成

  經過60多年發展,中印關系的內涵與外延、內在動力與外部環境均已發生重大變化,需要重新盤點和規劃。總結提煉“中印關系模式”,正是順應變化了的國際戰略形勢的水到渠成之舉,也將有力地牽引中印關系持續穩定上行。

  (一)近年來中印關系呈現出相當穩定的新特征,擺脫了“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關系范式。

  兩國都把21世紀的前20年看作實現本國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戰略機遇期,不愿采取進攻性色彩過濃的外交政策。盡管雙方都有改變不合理國際秩序的主觀要求,但均希維護良好安寧的國際環境,以建設性姿態來適應或完善現有國際體系。同時,中印猶存邊界、安全、貿易摩擦等新老紛爭。隨著海外或域外利益不斷拓展,中印進入對方“核心利益攸關區”或“傳統勢力范圍”在所難免。兩國在能源資源、市場、制度和發展模式等方面亦存競爭。中印關系逐漸呈現合作性與競爭性均在不斷上升的大國關系態勢。兩國決策層超越了“龍象相爭”、“龍象共舞”等“一刀切”思維,學會在競爭中謀大勢、求大同,著眼于利益融合與交集,尋求兩大文明古國的共處之道。

  (二)中印各自綜合國力日益提升,兩國互動帶有“巨人對話”特點,具有向外示范和推廣的潛力。

  盡管中印都是發展中國家,但從人口規模、國土面積、資源稟賦、經濟總量等方面衡量,兩國均為“超大型國家”。中印關系已超越雙邊范疇,對各自周邊、亞太地區乃至國際格局日漸產生重大影響,各方均密切關注中印關系走向。2012年4月,巴基斯坦時任總統扎爾達里表示,巴印可效仿中印模式來改善兩國關系,表明“中印關系模式”已產生示范效應。

  (三)中印長期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各自“戰略自主”的行為能力明顯增強。

  兩國均本能抗拒“拉幫結派、結盟對抗”等傳統國際政治手段,推行左右逢源、進退有據的外交方針。印對外政策具有鮮明的“印度DNA”,堅守“不結盟”原則底線,謀求“戰略自主”,對美西方的拉攏擁有較強免疫力,在我周邊鄰國中可謂獨樹一幟。中印均具備較強的自主行為能力,以及自成體系的意識形態和戰略文化,有利于兩國判斷中印關系本身的是非曲直,較少受第三方因素干擾。兩國決策層與戰略研究界逐漸認為,中印可以形成獨特的新型大國關系。

  二、“中印關系模式”依賴五大支柱

  多年來兩國外交實踐表明,“中印關系模式”之所以能夠成型并正常運行,確保雙方緊緊著眼大局,牢牢把握大勢,是因為背后有以下支柱支撐:

  (一)兩國努力實現戰略平衡與和平共存。

  由于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強化和日本右翼化趨勢明顯,中國東部壓力增加,中國戰略重心明顯落在“東部”。印度在南亞戰略環境也日趨復雜,印度洋日益成為西方大國角力的場所,印安全戰略重心明顯放在南亞次大陸。中印各自對外戰略重心的差異和互補,為兩國和平共處與務實合作提供了堅實基礎。印領導人多次強調,世界足夠大,容得下中印共同發展和繁榮;地理位置和歷史淵源將中印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兩國只能和平共存。

  (二)兩國積極構建有力的經貿投資伙伴關系。

  經貿關系是中印關系最具活力的部分,能為兩國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融合。一是雙邊貿易方面,中國已成為印最大貿易伙伴之一,中國質優價廉的商品與服務有利于印度減少貧困,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2011-2013年,中國已經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印度則是中國在南亞最大的貿易伙伴。數據顯示,2013年中印雙邊貿易額達到654.71億美元。2014年前三個季度雙邊貿易額已超過500億美元。[①]未來5年,中國將聯手包括印度在內的南亞國家,力爭中國與南亞地區的雙向貿易額突破1500億美元。二是工程承包方面,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中方在印度簽訂工程承包合同累計金額為601.31億美元,完成營業額335.18億美元,印度已成中國工程承包產業最大的海外市場之一。[②]在印亟需改善基礎設施大背景下,工程承包已成為中印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強合作的靈活、管用、可靠模式。三是雙向投資方面,為了培育國內制造業,提高制造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應對規模龐大且不斷增加的赤字問題,近年來印政府逐漸把目光投向中國企業的直接投資和技術轉移。據印政府公布數據,2000年4月至2014年5月,中國累計僅對印投資4.10億美元,占印利用外資總量的0.18%,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所有國家和地區中只排名第28位。[③]習主席訪印期間宣布,中方將爭取在未來五年內向印工業和基礎設施發展項目投資200億美元。考慮到過去中資企業在印頻頻遭遇安全審查的“歧視待遇”,中印在投資方面的新共識顯然是重大突破,表明印方終于解放思想、歡迎中國資金和技術。在經貿關系制度化方面,中印戰略經濟對話、財金對話、經貿聯合小組等對話磋商機制日臻成熟,兩國務實合作逐漸從商品貿易、工程承包向制造業、服務貿易等領域拓展。盡管受國際經濟大環境不利影響,中印貿易摩擦有所凸顯,但兩國經貿領域的制度性合作依然保持在上行軌道,雙邊貿易大盤保持基本穩定,工程承包合作進展順利,相互投資潛力逐漸釋放。

[責任編輯:蔣正翔]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