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早期科學在基督教籠罩下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報》:科學與宗教屬于人類思維方式的不同領域,但在西方文明史上,科學從產生到發展,深受基督教的影響。應如何看待這種影響?
劉孝廷:嚴格說來,科學與宗教的關系主要是個西方問題,因為現代科學產生于西方基督教的文化背景之下,在歷史上,科學與宗教(基督教)的關系非常復雜。正如懷特海所說,“用純粹的消極或積極作用來分析科學與宗教的歷史關系,這是不可接受的非此即彼。”從發生學的角度考察歷史上科學與宗教彼此糾纏的歷史,對于我們認清二者的關系將有所啟發。縱觀整個歐美科學與宗教的關系,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中世紀后期的天主教與自然研究的關系,這中間近代科學以自然神學的方式開辟道路。第二階段為英國的清教與科學的關系,大批清教科學家主要以實驗研究方法為主導,形成了近代科學的第一個體系,德法的科學都可以看作是這一影響的延伸。第三階段是大批清教徒移民北美以后,從19世紀末葉以來所開辟的新的科學研究和運作模式。
蔡仲:西方科學家生長、受教育的社會環境是一個基督教文化的世界,宗教思想深深植入到人們的生活和思想之中。基督教有自己的一套自然哲學,這種哲學宣稱,整個宇宙是由上帝創造的,世界的基本原理對于人來說,也是能夠理解的。天主教強調自然界的合乎理性的原則以及上帝的存在,這給15、16世紀的西方學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科學家所面臨的任務,就是調合與融會天主教教義與希臘人的數學自然觀。他們的解決辦法是:宇宙是被設計而成的;它是合乎理性的;它能為人們所理解。這些是兩種哲學中共同的內容。再需加上的就是,上帝按照和諧的數學定律設計、創造了整個世界。換言之,把上帝推崇成一個至高無上的數學家,這就使尋求大自然的數學規律變成一種合法的宗教信仰活動。這種信仰對于鼓舞近代科學奠基者們的“科學忠誠”是必要的。因此,哥白尼、開普勒、伽利略、笛卡爾、萊布尼茨和牛頓反復談到上帝通過他的數學方案給予宇宙以和諧。
安維復:關于科學與宗教在認識與改造世界過程中扮演角色的變遷及其規律,有些學者往往將中世紀科學與宗教的關系簡單地理解為后者對前者的壓抑。從學理上看,基督教源自古希臘哲學傳統,如強調數學的柏拉圖主義和強調物理學、生物學的亞里士多德主義,這就釀成了基督教強調理性論證、認同兩種真理、支持不悖于圣經教義的科學研究等特質。據目前我掌握的文獻,西方科學注重數學表達、觀念推演與實證分析的雙重標準、無限性與有限性的關聯蘊含在基督教思想史中。通過初步解讀這些文獻,我們發現,在西方文化的思想進程中,至少從古希臘中后期至19世紀的約兩千年間,西方的科學及其哲學并不是傳統定論中所說的“神學婢女”,而是基督教體系中的基本建制。早在8—9世紀創辦的大學,按照“七藝”(數學四門及修辭學三門)的綜合素養來培養神職人員。在基督教的觀念形式下形成的西方世界觀和方法論,包容了科學(以自然哲學的形式)和哲學(以神學論證的形式)的探索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