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設計一個物質和精神層面平衡的官場秩序體系
改革不是免費的午餐,改革必然產生新問題,這就是學術上所講的改革成本。在我看來,官場也是一個新常態,常態分為兩種:一種是可預期的常態。公眾所希望看到的常態,有完整法治秩序,干部有所作為,能夠正確處理好經濟、社會、人民間的各種關系,能夠正確處理好上下級關系等;另一種是未預期到的改革常態。大規模的反腐敗運動后,一些官員認為搞改革很麻煩,害怕犯錯誤,不作為的現象層出不窮,這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常態。
官員不作為并不是中國特有的現象,世界很多國家都面臨這一艱巨的問題。里根和撒切爾改革將政府功能下放給市場和社會時,官員也普遍存在該類問題。所以說官場秩序建設是一個很大的學術課題,更可以說是政治任務。
中國以往更多的是通過黨的激勵、道德激勵來進行權力約束,現在上升到要通過法治建設來約束,但僅靠這些還不行。在不同的制度、不同經濟文化條件下,中國需要設計一套符合中國特色的官場秩序。沒有一個模式是完美的,如果將新加坡的發展模式放在中國,那是行不通的。
中國需要設計一個物質和精神層面平衡的官場秩序體系,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在設計官場新秩序的同時,既要保持物質激勵,也要提高道德約束;不能光講道德,也不能光靠物質激勵。任何國家都要在這兩方面對官場秩序進行調整,以達到相對的平衡。因此,官場秩序要在法治的制約之下,還要靠德治(為人民服務)來約束。在物質方面,可以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來隨時衡量、調整公務員的工資水平。從古至今,中國人過于強調道德,但實際上如果僅靠勤奮努力的工作,而不能有體面的生活、不能養家糊口,難免會出現潛規則、腐敗等現象。
中央政府下放的權力,地方政府如何承接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廣西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官員不作為,簡政放權不能“自由落體”。這就要求要有人來承接放下來的權力。那么,如何讓地方政府有動力來承接好這些下放的權力呢?
對此,首先要考察權力的現狀,要考察地方政府是否有能力承接權力。第二是如何放權,下放的權力是否能有效的運作也必須認真考察,許多接權的人沒有能力來運作。所以說,放權不是說放就放,要看細節、要看真正放了多少、好的權力是否真正下放。如果權力的含金量、含權量過低,接權的人也是沒有動力來承接的。第三要厘清權力的歸屬,到底什么樣的權力屬于什么樣的級別和部門。有些權力放在不當的地方,就會導致官員閑置,而公眾則享受不到權力帶來的便捷,整個體制就運作不起來。所以說權力歸屬問題必須要弄清楚,放權必須要有權力下放。第四,中國的法律體系需要清理完善。目前,中國的法律密度太高,必須要清理不合時宜的舊法,明確權力歸屬。改革就要觸動現在的法律體系,但是改革又要以新的法律體系為依據。所以說清理舊的法律比新的法律更重要。改革開放以來有很多新的法律,與舊法之間存在一些矛盾。筆者希望 2015年很多不合時宜的法律能夠盡快清理。
現在有一種說法是把權力下放到社會中去。然而,中國的社會組織還未成長起來,社會組織承接不起下放的權力;也有一種說法是向市場放權。應該看到中國的市場還處在發育過程當中,地方政府和社會也都處在發育過程中,政府和市場還未建立起合理的聯系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