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改革要動力,向調控要助力,向市場要活力
新常態伴隨著新矛盾新問題,一些潛在風險漸漸浮出水面,特別是出現了一些可能引發經濟下行壓力和風險增大的邊際變化,積極沉著應對。一是向深化改革要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深化改革要以重大問題為導向,從制約經濟發展的突出領域入手,圍繞解決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推進改革,抓住重大問題、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二是向創新調控要助力。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堅持定向調控,抓住經濟結構中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定向發力,不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堅持結構性調控,把穩增長、調結構放到更加突出位置,財政政策要加力增效,不搞強刺激,不踩“大油門”,切實把經濟工作的著力點放到轉方式、調結構上來。堅持統籌調控,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通盤考慮應對經濟下行壓力與促進經濟提質增效,高度關注風險發生發展趨勢,按照嚴控增量、區別對待、分類施策、逐步化解的原則,有序加以化解,使調控效力更持久。三是向市場創造要活力。市場創造是經濟發展的點火器。要堅持市場要活,主要靠市場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堅持政策要寬,營造有利于大眾創業、市場主體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改革不適應經濟新常態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打破地區封鎖和利益藩籬。最后,向改善民生要潛力。有預測說到2020年,我國城鄉居民名義消費總量規模有望達到45萬億元左右;加上相關的投資需求,2020年內需規模有可能接近百萬億元。要繼續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統籌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藥衛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產等方面,切實做好改善民生各項工作,切實釋放內需潛力。
原標題:面對新常態下的風險挑戰,要擺脫“速度情結”和“換擋焦慮”—— 新常態下要保持戰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