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 蔡昉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既面對新的挑戰,也面臨難得機遇。應對挑戰、抓住機遇,不僅需要深刻認識和主動適應新常態,而且需要按照新常態的內在規律積極引領新常態,即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推動轉方式、調結構,實現經濟增長動力從要素投入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實現經濟效率明顯提高,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轉方式調結構是引領新常態的路徑和手段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一個表現是經濟增長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是一系列經濟條件變化導致的,其中起支配作用的是人口紅利的消失。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2010年達到峰值后逐年減少。其結果是:勞動力短缺現象日益加劇,企業用工成本顯著提高;勞動力無限供給階段結束,投資回報率下降;勞動力從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速度減緩,抑制了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的速度。這些變化,意味著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傳統因素或消失或式微,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
潛在增長率是在特定的資本、土地和勞動力供給乃至資源環境約束下所能實現的正常經濟增長速度。所謂“正常”,是指不發生嚴重通貨膨脹和周期性失業。伴隨潛在增長率下降出現的實際增長率從高速到中高速的轉變,不是暫時的周期性現象,而是新的發展階段的特征。按照黨的十八大確定的目標,2020年我國GDP總量要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這要求“十三五”期間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6.5%—7.0%。一方面,這一增長速度在世界范圍內依然是令人羨慕的,符合我國客觀實際和發展規律,有必要在一個時期內保持下去;另一方面,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形勢下,如果不能突破傳統增長模式的限制、實現增長動力從投入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經濟增長速度就可能一路減緩,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也可能受阻。那么,如何突破傳統增長模式,實現增長動力轉換?答案就在轉方式調結構中。研究表明,消除妨礙資源配置的體制性障礙,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就可以發掘新的增長源泉、形成新的增長動力。因此,轉方式調結構是穩定經濟增長、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率的源泉,是引領經濟新常態的路徑和手段。
轉方式調結構應遵循生產率導向原則
怎樣通過轉方式調結構發掘新的增長源泉、實現增長動力轉換、保持中高速增長呢?如果從廣義的角度認識經濟發展,而不是僅僅將其看作經濟總量的增長過程,轉方式調結構就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就是說,轉方式調結構不僅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經濟發展的源泉。轉方式的主要表現是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增長向集約增長轉變,調結構的主要表現是產業結構升級,其關鍵都是生產要素從生產率較低的部門向生產率更高的部門轉移,進而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機制和增長點,從而使經濟整體的資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