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方式調結構需要改革和創新驅動
只有大力推進改革和創新,遵循生產率導向原則推動轉方式調結構,才能實現增長動力轉換,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測算表明,如果能夠通過一系列重要領域的改革提高非農產業勞動參與率、增加勞動力供給、擴大人力資本積累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十三五”時期的潛在增長率可以提高1—2個百分點。這是非常重要的改革紅利。為此,應該把握以下三個要點。
在構造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進一步轉移農業富余勞動力,提高非農產業勞動參與率,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根據日本和韓國的經驗,在跨越勞動力供求關系轉變的劉易斯拐點后20年中,農業勞動力比重持續大幅下降,每年下降幅度分別為1個百分點和1.8個百分點。從目前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時期,正是我國人均GDP從7000多美元跨入12000美元高收入國家門檻的過程,國際上處于這個發展階段的國家,農業勞動力所占比重平均為14%。按照這一目標和現實可能性,今后我國農業勞動力所占比重每年應下降1個百分點。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勞動力短缺矛盾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仍可獲得勞動力重新配置帶來的效率提高。
促進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使第三產業發展建立在第二產業結構優化特別是制造業升級基礎上。第三產業既包括與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服務業,也包括與新科技緊密結合的現代服務業,二者生產率水平大不相同。我國傳統服務業2004—2013年增長了117.4%,2013年占全部第三產業的比重為34.7%;同期現代服務業增長了68.3%,2013年占全部第三產業的比重為65.3%。傳統服務業增長明顯快于現代服務業,這無疑是一個降低生產率的因素。但由于現代服務業占比高,對第三產業發展的貢獻更大,因而服務業發展有利于提高生產率。今后應創造更好的體制和政策環境,使現代服務業的增長速度趕上以至超過傳統服務業。第三產業發展并不必然伴隨著制造業萎縮。實際上,制造業升級也包括從價值鏈“微笑曲線”的底端向兩個高端攀升,進而發展出研發、設計、營銷、售后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這些生產性服務業可以幫助制造業變得更具競爭力。這樣,制造業升級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就能夠同步進行。國際經驗表明,發達國家較高的服務業比重,通常是在高度工業化的基礎上達到的,是更高生產率的表現。因此,加大人力資本積累力度,營造激勵創新的制度環境和社會氛圍,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讓新成長企業大量涌現,是使我國產業體系邁向中高端的必然要求。
形成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通過市場機制實現優勝劣汰,實現企業間資源優化配置。對美國經濟的研究表明,發生在某一行業內部,表現為企業進入、退出、擴張和萎縮的資源優化重組,以及由此導致的優勝劣汰,對生產率提高的貢獻高達1/3—1/2。在一定程度上,我國生產要素在企業、部門和地區之間的合理流動還受到壟斷、地方保護等的羈絆,一些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門挑選贏家的產業政策造成不公平的競爭環境,能者缺乏“進”的激勵,庸者沒有“退”的壓力,企業缺乏提高生產率的動力。因此,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投融資體制改革,打破限制企業進入和退出的制度門檻,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轉方式調結構能否得到實質性推進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