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殷德生
【核心觀點】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從高速降至中高速,“增長極限”、“斷檔失速”等“唱衰”觀點又漸漸流行起來。顯然,這些觀點只看到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表象,忽視了經濟增速放緩背后的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經濟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
美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5月2日召開年度股東大會,面對來自全球的4萬多投資者,出任公司掌門人已半個世紀的“股神”沃倫·巴菲特暢談世界經濟前景和投資理念,尤其非常看好經濟正快速增長的中國。巴菲特強調,“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將保持非常好的表現。中國迄今已取得的成就簡直就是奇跡”,“中國已經找到了釋放自己潛能的道路。”
中國仍屬于世界上經濟高速增長的國家
中國經濟從來不缺乏外界的質疑之聲,每當部分經濟指標數據下降,一些輿論就會冒出“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從高速降至中高速,“增長極限”、“斷檔失速”等“唱衰”觀點又漸漸流行起來。顯然,這些觀點只看到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表象,忽視了經濟增速放緩背后的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經濟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例如,中國第三產業增加值明顯超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60%,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不僅如此,中國目前7%左右的經濟增速在世界上仍屬于高速增長的國家。2014年美國、歐元區、日本的經濟增速分別為2.4%、0.9%和0%,而2014年中國GDP同比增長7.4%。從經濟增量來看,2014年經濟增量則相當于1996年全年的中國經濟總量。2014年中國GDP首次突破10萬億美元大關。若按7%的速度增長,那經濟增量相當于一個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總量。從國際經驗看,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的路徑將會呈現與其他發達工業化國家相似的特征,即經歷經濟起飛階段的高速增長之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為主要任務。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過程中,經濟增速相對于經濟起飛時期而言相對回落,這是追趕型經濟體經濟增長路徑中的第一個回落期,經濟增長的階段轉換開啟。
經濟增速放緩是經濟結構主動調整的反映
經濟增速放緩是政府主動調整經濟結構的反映,尤其是固定資產投資、制造業和房地產投資的下降幅度最大。過去的經濟增長是典型的投資拉動型增長,高投資中主要是“大塊頭”的基礎設施、房地產和制造業投資,三者占到中國投資的80%以上。這種高投資的行業結構拉動了鋼鐵、水泥、煤炭、石油石化、建材等一系列重化工業的快速增長。當政府主動調整經濟結構,首當其沖的就是改變高投資增長模式,這導致兩個明顯表現:一是經濟增速放緩,因為調整的這些行業都是投資占比高的行業;二是出現了產業過剩,因為當高投資速度放緩以后,處于供給端的這些高投資行業調整滯后。
過去的投資拉動型增長模式使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實現了經濟趕超,但也帶來了經濟結構的嚴重失衡,這集中表現為:(1)相對于人均GDP所處水平,中國的工業化率偏高;(2)工業結構偏重工業。以紡織業、食品工業為代表的輕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過早回落;(3)制造業的服務業投入系數偏低;(4)中國工業化體現為擠壓式增長特征。典型工業化國家工業化率的峰值平均為46%,所對應的人均GDP平均值大約為8800國際元。中國追趕型工業化所能達到的工業化率峰值高于美國,所對應的人均GDP低于美國。結構失衡累積的矛盾隨著經濟規模進入中等收入水平后帶來的規模報酬開始遞減而越難以解決,并為經濟結構調整造成了增長機制和利益分配的路徑依賴。因此,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