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當前我國已經邁開了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堅定步伐,面對更為復雜的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因素不斷出現,在深水區進行的深化改革開放的風險不斷加大。我們請教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研室主任阮青教授,應該怎么應對這種風險?
阮青:當代中國社會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改革使舊的東西被打破,或正在打破,新的東西沒有建設或正在建立,這就必然帶來思想上的焦慮、迷茫甚至混亂。在當代中國現實社會,最大的混亂就是價值觀混亂,這在宏觀、中觀、微觀上都有表現。因此,黨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首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問題,十八大明確提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概括出十二個范疇。習近平同志在多個場合也多次強調核心價值觀的問題,被稱之為文化軟實力的核心,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
一、什么是價值觀
從哲學上看,人的一切活動有兩個指向,首先是認識世界的發展規律,知道能夠怎樣改造世界、追求知識、科學和真理,這就是我們經常講的認識規律、把握規律、按規律辦事,但是這還不夠。舉例來說,如果要蓋一棟樓,那么我們會請設計師給出設計方案,可能會有三種方案,分別是蓋五十層、八十層、一百層。這三個方案的前提都是具有科學性,符合規律。那么當選擇方案時,要考慮資金問題、與周邊環境的協調問題、舒適問題。這就是人的一切活動的另一個指向,即認識世界與人的生存發展的關系,知道應該怎樣改造世界,為人的活動提供“人”的尺度,目的是滿足需要,實現價值。這時,出現了一個關鍵詞——需要。每個人都有需要,正是因為有這些需要和目的,我們才去認識和實踐。價值就是研究需要,這樣就把價值問題落到了實處。我們原來講人的認識活動是把握真理,人的實踐活動就是改造世界,更高一個層面,人的價值活動就是滿足需要。
什么是價值?價值是主體需要與客體屬性之間的效用關系。主要有三個主體概念,第一個是主體需要,第二是客體屬性,第三是效用關系。主體需要是價值得以生成的基礎,客體屬性能夠滿足主體需要,是價值得以生成的客觀條件,客體屬性滿足主體需要是價值關系得以生成的實質。舉個例子,我要喝水,這里有杯子,我喝了杯子里的水,滿足了我的需要,杯子對我有用,我和杯子之間的關系就是價值。所以價值這個概念,不單純研究主體、客體,而要研究主體客體之間有沒有用,能不能滿足需要。換一個角度,我想喝水,可是這里沒有杯子,只有玻璃塊,不能裝水,不能滿足我喝水的需要,這說明需要是主觀的,需要是漫無邊際、多種多樣的,滿足需要一定要有客觀條件,這講的是價值論的唯物主義。再換一個角度。一個杯子能盛水,但是我不想喝,這樣的杯子“對我喝水”也就沒用。所以,研究價值還要注重“主體需求”和“客觀條件。”作為領導干部或者政府,職責是要研究老百姓的需要,研究滿足需要的條件,要看我們現有的條件能否滿足百姓的需要。如果能滿足就盡量去滿足,如果不能滿足就告訴百姓現在滿足不了,隨著經濟發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我們將來去滿足。另一個重要職責是研究老百姓潛在的需要,不斷滿足老百姓新的需要。近年來人們的物質需要得到了滿足,百姓更需要精神層面的東西,我們如何去滿足,這就是價值。而價值觀則是對價值問題總的看法和觀點,價值和價值觀是不同的。
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價值觀變化呈現出來的新特點
第一,廣泛性。主體意識的確立,主體觀念的覺醒,帶來了社會的變革。以穿衣為例,最初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到文革后,隨著時代潮流的變化,我們的穿著追求標新立異和個性。以打招呼為例,原來見面打招呼問“吃了嗎?”后來變為“買彩電了嗎?”現在是“去哪兒玩?”以婚姻為例,最初的選擇是三代貧農根正苗紅,后來變為要求1米75以上,現在講求對象要高富帥、白富美,所有的一切都在變。
第二,復雜性。主體的多元化、需要的多樣性、評價標準立體化、價值選擇多樣化。從時間維度上來看,有新舊、古今、傳統與現代的不同;從空間維度上看,有中國與外國、民族性與世界性、本土化與全球化的不同。各種維度交錯在一起,形成非常復雜的局面。以最近引起軒然大波的某主持人視頻為例,雖然各方意見不一,但大多數人都在批評,這證明中國人的主體價值觀沒有缺失,但其中也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聲音,說明價值觀的復雜性。
第三,深刻性。從個人生存層面看,有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等價值觀;從政治觀念層面看,有莫談國事、關心國家大事、參與國家大事等價值觀;從對待領袖層面看,有的把領袖當做神來崇拜,也有反對“兩個凡是”,對“一把手”權力進行監督的價值觀。
第四,漂泊性。目前有一個現象,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并沒有帶來精神層面的滿足。恰恰相反,人們住了大房子,開了好車,卻產生了一種漂泊的感覺,成為一種精神的漂泊者。主要有五個表現:現代感、焦慮感、浮躁感、挫敗感、無力感。
面對這些新特點,我們不要畏懼復雜、多樣、混亂。這些新特點說明整個中國社會都在思考、評價、選擇,這種多樣性的局面讓社會充滿了活力和創新的機遇。但同時,不能無視這些復雜、多樣和混亂,如果任由混亂和多樣發展,會使人心渙散,造成民族和國家分裂,這就是兩面性。
三、核心價值觀對于社會發展、個人生活的作用
在價值觀發展具有新特點、呈現出復雜局面之際,我們及時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是復雜的學理問題,是以大量非核心價值觀的存在為前提的。
核心價值觀之所以為核心,主要有四個維度的解釋:第一,從地位看,核心價值觀是主導和本質性的,對整個社會的價值觀起到決定性作用;第二,從作用看,核心價值觀引導和統領其他價值觀;第三,從內容看,核心價值觀真正反映人民群眾的需要和利益訴求,也就是說,它不是某個人群、利益群體自己所有,它代表了整個社會共同的追求,所以說核心價值觀是最大的公約數;第四,從表現形式看,核心價值觀更穩定、更系統、更能吻合社會其他觀念、更能得到社會制度的支持、更能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擁護。
核心價值觀的作用是什么?第一,社會規范功能。核心價值觀是紅綠燈,是做人的底線,是領導干部的底線,這體現了核心價值觀的本質,即提供社會活動的規范和標準。第二,社會定向功能。核心價值觀是大海航行的燈塔,體現了其設立價值目標、確立思想和行動指南、滿足人的精神追求的本質。第三,社會驅動功能。核心價值觀提供了精神動力,激發主體的內在或潛在能力,推動人們設立更高的價值追求,開創自身新的生命力。
四、如何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注重把握好六個方面的關系:
(一)主導和多樣的關系
一個社會只有一,沒有多,很可能會僵化;反過來,如果只有多,沒有一,則很可能發生分化。這就要求我們黨和政府,一定要堅持主導地位不動搖,發揮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加強意識形態的領導權。
(二)交流和互補的關系
世界各種各樣的價值觀都凝聚在一起時,我們要優勢聚集,把對我們有用的價值觀吸收為我們所用,對錯誤的東西堅決批判,既不搞價值觀霸權,也不搞價值觀依附。
(三)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后現代化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如何對接自己國家的歷史傳統與連接來自西方現代價值觀念,實現價值觀念的重塑?
(四)宣傳教育與儀式體驗的關系
我們應該借鑒國外、宗教對核心價值觀儀式體驗的經驗。把情感和精神追求的實現形式通過儀式來升華為神圣感、自豪感、歸宿感,使之成為一個目標,使我們作出承諾,請大家監督,并進行自我約束、他人約束。
(五)文化發展與制度保障的關系
制度實際是價值觀的體現,因此,要以科學合理的價值觀指導制度建設,以科學合理的制度保障價值觀觀的落實。
(六)文化軟實力與民族產業硬實力的關系
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核心,價值觀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民族自信心、民族道德、民族自豪感,但僅僅靠價值觀建設還不足以解決這些問題。民族產業硬實力是文化軟實力的基礎,文化軟實力為產業硬實力提供精神動力。在社會發展中,民族產業是基礎,制度建設是保證,價值觀構建引領,三者的螺旋、互動發展是一個長期、系統、艱巨、艱難的過程。這個過程具有連續性、復雜性、曲折性、艱難性。我們應該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有飽滿的政治熱情,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情懷,我們的目標就一定能夠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