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挖掘傳統文化,重建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2015-05-07 18:47 來源:光明網  我有話說
2015-05-07 18:47:11來源:光明網作者:責任編輯:李貝

  首先是生理和心理方面。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的生理需求。追求更為舒適方便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基本權利,整個國家也在逐步完善保障人們較為順利合理地獲得物質利益的制度保障,確保公正正義的實現。但是,就每個人來說,我們也應該樹立正確的義利觀。董仲舒說“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宋代朱熹說“存天理,滅人欲”。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這樣提倡有其不合理性;但我們應當提倡“見得思義”(《論語》),以義導利,“知足常樂”。因為利益的獲得是沒有止境的,一味地追求利益容易造成心靈的滯塞、浮躁、迷茫和焦慮。另一方面,自然物是有限的,對于自然也有一個節制使用的問題。漢代鄭玄明確提出“仁,愛人以及物”,這個提法值得重視,可以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義利觀。總之,要有適可而止的心態,“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大學》),知止心靈才能安寧下來。心靈的安寧是心理健康的基礎。現在社會的許多焦慮之癥,說起來根源也簡單,無非是一個利字。物質利益是利,名望聲勢也都是利。健康的心理,豐富的人格是傳統哲學所說的氣象,是內在修養的外在顯現。我們希望絕大多數人們都是謙謙君子,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在立身處世、待人接物上都洋溢著仁者氣象,一團和氣,這樣才是和諧的社會。

  就精神層面而言,在認知心方面,我們還要進一步確立理性主義態度,培養科學精神,“格物致知”,提高全社會的科學素養,認識問題和鑒別問題的能力,以科學知識來引導日常生活,形成一種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

  在意志方面,涉及精神修養,道德建設。傳統文化講究修養功夫,培養君子人格,大丈夫氣節;正心誠意,修齊治平。“敬以直內、義以方外”,“無諸己不求諸人,有諸己不非諸人”,“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些都是非常好的精神財富。儒家修養的目標是達到心理統一,“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發而中節之謂和”,這是一種比道德自律要求更高的自由的自律,超自律的狀態。從自律到自由是有邏輯聯系的:越是自律,越可享得自由。仁是自律,也是自由。儒家的理念是自律先于自由,社會大于個人,責任重于權利,和諧優于沖突,這些理念應該成為我們的人生價值觀的核心。引導大家走向和諧、平穩、對立雙方相互理解相互讓步理性的社會狀態。

  審美是不計利害得失的心靈的愉悅,是我們與世界發生聯系、并存在于世界的一種方式。道德修養似乎讓人們覺得外在、異己、強制,其實達到自律以后的自由狀態時,就已經具有了審美意義。因為自律道德是不計較德行會不會給自己帶來利益的,不以帶來利益而行德的,不求回報,所以是自由的,這就具有的美學的意義。這是傳統生活方式之美。審美由于審美是直觀的,所以人與世界的審美聯系比科學更為直接,也更為普遍。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立而不說”,肯定了自然美的存在與意義。莊子主張“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莊子的逍遙游,就是一種精神的快樂。孔子的仁,同樣具有美學維度。“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對于自然的審美直觀,情景交融,物我一體,可以充實心靈內涵,開闊心靈格局,恢弘精神氣度,培養對于人生、社會的豁如達觀的態度。審美心比意志心更高一個層次;人應該從意志修養進一步上升到審美培育。在當今社會,我們仍應該體會和在實踐中發揮這種生活方式之美。與此同時,自然之美也是我們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方面。

  超越性關乎人的信仰。宗教中有上帝、真主超越的絕對的神,人生是服從神的使命,獲得神的眷顧的歷程,最終上升到天堂。這是宗教文化的超越性。中國傳統文化沒有這樣的超越神。儒家的周公、孔子,都是圣人;圣人只是人中出類拔萃的代表,而不是神。道教的元始天尊,包括佛教的佛陀,也都不是典型的超越神。在典型的宗教文化中,外在、超越的神是人們信仰的對象,神的教義代表著真理體系。而在非典型宗教的中國傳統中,超越性乃是宇宙運行的道理,人通過自己的修行達到與這樣的道理的合一,體之于身,“實有諸己”,這是廣義的天人合一。這種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儒家,是通過自律的道德達到參天地、贊化育,“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天地境界;表現在道家,是“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逍遙境界;表現在佛教,是通過自證、自修達到覺悟。通過自身努力而達到對于超越性的覺悟是中國傳統的特點,人們的信仰就是在這種個人的自覺努力中得到落實的。當代中國人的心靈結構應當保有這樣的超越部分,以充實內心的信仰。

  當然,我們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建人的精神世界。

  專題:中央黨校哲學部專家談“面向中國問題的哲學”

[責任編輯:李貝]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