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經濟與工商管理教學研究部主任、教授,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基地專家 趙泉民
【核心觀點】兩年多來,簡政放權層層“加碼”,這種壯士斷腕般的“自我革命”,彰顯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堅定決心,給人民群眾帶來了更多的“獲得感”,有利于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改革預期,增強對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信心
5月6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確定今年繼續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類別,破除阻礙創新發展的“堵點”、影響干事創業的“痛點”和市場監管的“盲點”,為創業創新清障、服務。兩年多來,簡政放權層層“加碼”,這種壯士斷腕般的“自我革命”,彰顯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堅定決心,給人民群眾帶來了更多的“獲得感”,有利于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改革預期,增強對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信心。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核心問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到底應該如何管市場?如何合理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這些令人糾結的追問,在中國已討論了30多年,在西方發達國家則持續了幾百年。自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始終是圍繞計劃與市場、政府和市場關系調整中進行,而且對于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處理,人們的認識經歷了一個較長且反復的試錯過程。從計劃經濟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力量不斷得到釋放。正是認識上不斷深化,才使得在實踐中更加注重發揮市場作用,最終帶來了中國經濟增長奇跡。
無須置疑,經過30多年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及與此相適應的政府和市場關系已初步形成,但還不成熟,特別是市場的理念和力量還很脆弱。體現在市場規則不盡統一、市場體系不夠完善、市場秩序還不規范、市場競爭不夠公平;政府權力過大、行政審批過雜、對微觀經濟干預過多而監管不到位等問題。凡此種種已掣肘了經濟發展活力和資源配置效率。正是如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既是對歷史經驗的精辟總結,也指明了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標。
“簡政”與“放權”必須雙管齊下
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前置條件,就是要加大簡政放權力度。簡政放權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關鍵”。何為“簡政放權”?簡政放權是政府的一場自我革命,其至少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要“簡政”,是指政府必須精簡機構部門及人員;二是要“放權”,即減少對資源特別是優質資源的占有權、控制權、審批權、決策權和分配權等,把相關的權力及其利益放還給企業、社會和市場。但是,需要強調的是,“簡政”與“放權”必須雙管齊下,缺一則難以為繼。因為機構和權力相互滋生,機構派生助長權力、權力做實擴張機構,機構為外在表現形式、權力才是實質內容。從這一角度來看,放權比簡政更重要、也更困難。所以,權力之道,一是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讓“有權不可任性”;二是放回市場、社會手掌中,激發市場活力、增強社會創造力。
唯有“簡政”并“放權”,才有生機與活力。正是如此,本屆政府主動把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作為“開門第一件大事”,將行政審批改革作為抓手和突破口。據統計,2014年國務院共開了40次常務會議,有21次部署了“簡政放權”。簡政放權力度和速度前所未有。其中,中央層面核準的投資項目減少76%,財政專項轉移支付項目減少32%,行政事業性收費每年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約100億元,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注冊資本登記條件放寬、經營場所登記條件簡化、先照后證改革等陸續推進,清理并取消了資質資格許可事項和評比達標表彰項目。在此基礎之上,2015年將再取消和下放200多項以前由國家有關部門授權地方政府審批的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