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鄉統籌促發展方式轉變
——陜西省咸陽市的探索與經驗
作者:姜鋒
咸陽市近年來以建設“四強三領先”西部強市為宏偉藍圖,圍繞城鄉統籌、產業協調、方式創新、區域開放、綠色常態、民生和諧“六個發展”的總體思路,打造咸陽經濟升級版。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現實依據
從國際經濟形勢的深刻變化來看,經過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世界經濟已進入深度調整期,低速增長態勢仍將延續。這對于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既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機遇。正如習近平同志所強調的:“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國際競爭歷來就是時間和速度的競爭,誰動作快,誰就能搶占先機,掌控制高點和主動權;誰動作慢,誰就會丟失機會,被別人甩在后邊。”我們必須著力把握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客觀規律和變革特點,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深化改革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助推器,以科技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著力點,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是實現中國經濟跨越式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助推咸陽經濟穩步發展的內在要求。
從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全局來看,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在我國現階段,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另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東部向西部產業轉移步伐加快的趨勢沒有改變,國家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沒有改變,咸陽進入建設大西安、帶動大關中、引領大西北的“第一方陣”的基本格局沒有改變,咸陽實現跨越發展其時已至、其勢已成。適應我國經濟形勢和經濟發展的新動態,咸陽必須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移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奮力實現“彎道超車”。
從社會和諧發展的歷史維度來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已經成為阻礙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資料顯示:東部區域集中了全國一半以上的經濟總量,而西部地區不足全國的1/4;咸陽地處西部,經濟總量不大,人均水平低,欠發達仍然是其基本市情;產業結構不夠合理,一產大而不強,二產結構不優,三產發育不足;城鎮化水平低,城鄉二元差距明顯,群眾收入特別是農民收入偏低,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的任務十分艱巨;環境承載能力脆弱,能耗水平偏高。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痼疾是一個廣泛存在的社會現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尤為迫切。
以“城鄉統籌”促“方式轉變”的路徑選擇
統籌發展,以“四化”并舉力促同步提升。咸陽有針對性地把新型工業化作為壯大實力、實現轉型的重中之重,推進彬長旬能化產業等六大工業板塊建設,壯大縣域工業集中區;把新型城鎮化作為擴大內需、實現轉型的主要載體,立足于構建關中城市群的總體格局,樹立“全域咸陽”和以人為本理念,圍繞中心城市、縣城、重點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四級城鎮體系,打造規模適度、產城融合、功能完善、相互協調的市域城鎮群;把農業現代化作為強基固本、實現轉型的重要基礎,按照“科學規劃是引領、增收富民是核心、產業發展是支撐、改革創新是動力、‘三個集中’是路徑、生態文明是要求、城鄉互動是關鍵、加大投入是保障”的思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打造農業強市;把信息化作為爭創優勢、實現轉型的必然選擇,扎實推進“智慧咸陽”建設,大力發展數字化管理與技術,形成生活改善、產業發展、社會管理的新模式。
協調發展,以三產聯動夯實產業基礎。產業相互滲透、協調發展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提高生產率和競爭力的一種發展模式,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核心競爭力的客觀需要。咸陽在增加發展的協調性方面,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適應需求結構變化趨勢,以現代農業為基礎、以新型工業為主導、以現代服務業為突破口,把握三次產業融合演進發展的基本規律,突出存量調結構騰空間、增量優結構擴空間,構建創新型、融合式、可持續的現代產業體系。二是注重優化產業結構。在三次產業之間,重點強調壯大工業、做優農業、提升服務業占比,把二、一、三的產業結構調整為二、三、一,力爭到2020年三次產業比例達到12∶56∶32。在三次產業內部,分行業、分品種研究市場、完善規劃、破除瓶頸,提升產業附加值和產品市場占有率。在產業空間方面,按照“立足產業基礎、發揮資源優勢、錯位特色發展”的原則,實施“一縣一策”,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打造特色鮮明的主導產業基地和專業化產業功能區。三是調整所有制結構。把非公有制經濟作為縣域發展的主要任務,按照“催生一批、做強一批、引進一批、衍生一批”的思路,推動公平準入和改善投資條件,不斷推進特許經營模式,大力培育各類市場主體,將目標定在2020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占經濟總量比重提高到63%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