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發展,立足科技支撐,增強創新實力。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咸陽有科研院所169個,大專以上院校11個,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園區56個,科教資源豐富,創新潛力無限。咸陽選擇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方向,以創建國家級創新型城市為目標,以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為動力,實施“12351”科技創新工程(100項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培育200家高成長性科技型中小企業,建設壯大30個科技產業示范基地,支持發展50個科技創新平臺,打造100個科技創新團隊);以培育引進高技能人才為保障,搶抓機遇,打造長期競爭的新優勢。首先,整合大西安區域內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科教資源,建設各類科技服務平臺,促進科技與經濟有機嫁接和深度融合,引導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其次,強化科技對產業支撐作用,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設備促進傳統工業在核心技術、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創新上突破,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產業發展效益。最后,把咸陽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作為轉型發展的最大引擎,堅持創新引領、科技支撐、產業聚集,培育發展電子信息、高端橡膠、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使其成為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實驗區、先導區和示范區。
開放發展,區域協作放大比較優勢。開放是進步的先導,協作是共贏的前提。在新形勢面前,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因勢利導、順勢而為,互聯互通、內引外聯,積極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從而融入西安、貫通絲路、走向世界,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在融入“大西安”方面,咸陽沖破思想觀念障礙,突破利益固化藩籬,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加強與西安和西咸新區的交流、協作、對接、融合,最大限度地釋放咸陽的綜合優勢。在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方面,陸地絲路和海上絲路并舉,面向更大范圍強化經濟合作,建立健全區域合作新機制,探索與絲綢之路沿線地區在商貿物流、文化旅游、先進制造、科技教育、現代農業、高端服務業等領域合作交流的新路子。在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方面,把承接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和向西開放相結合,樹立戰略招商理念,推行兩套班子工作機制,積極參與“央企進陜”“民企進陜”等活動,逐步由分散承接企業向整體承接產業轉變。推進五個一項目破解土地、資金、環評等瓶頸制約,抓好重大產業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擴大有效投資、增強帶動能力。
綠色發展,以生態為重,強化環境保障。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文明才能永續發展。咸陽地處西部,生態環境脆弱,自我修復能力差,咸陽給自己的發展定位是: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全過程,建立資源節約型技術體系、生產體系和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將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粗放式發展模式轉變到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來,實現開發與保護“雙贏”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具體從兩方面著手:一是環境保護治理。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環境監管、生態補償、項目環評等相互銜接、相互配套的環境保護機制,用強有力的制度堵塞生態漏洞,提升保障水平。圍繞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抓住清潔生產、綠色消費、廢物處理、再生利用等關鍵環節,用發展的手段解決生態問題,從而破除“經濟不生態、生態不經濟”的困局。二是生態修復再造,在推進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創建工作的同時,建設生態縣、生態鎮、生態村,見縫插綠、立體造綠、拆墻補綠,形成“村莊園林化、道路林蔭化、溝渠風景化”的大綠化格局,構建城、河、塬互為一體,水、林、花交相輝映的城市生態景觀。
和諧發展,堅持民生優先,共享改革成果。民之所需、政之所向。咸陽推動發展與改善民生相結合,遵循制定政策民生為先、安排資金民生為先、解決問題民生為先的原則,面向民生提供更多的社會公益性服務,千方百計為群眾辦急事、解難事、做好事。為了促進和諧發展,咸陽一方面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決落實“兩個80%”的硬指標,確定若干項民生項目、為農村和農民辦若干件實事,排出時間表和路線圖,實施農民收入倍增計劃,縮小收入差距,真正做好“民生答卷”。另一方面注重提升精神文明水平。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統攬,以彰顯秦文化為主題,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人民群眾自覺弘揚咸陽精神,發展富有咸陽特色的文化產業、文化產品、文化品牌,爭創“大戲、大劇、大作、大片”,加快開拓文化市場,不斷滿足城鄉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咸陽堅持不懈地創新社會治理。依法治市,依法行政,健全完善利益共享機制,加強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提升社會治理的科學化和規范化水平。健全社會管理服務體系,健全領導干部接訪、下訪、回訪和包案長效機制,健全煤礦、道路交通和消防等領域安全生產常態化、規范化監管機制,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