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發展對社會學提出新任務
新世紀以來,一系列新的理論概念進入我國社會生活。社會建設、社會管理、社會治理創新、構建和諧社會、社會事業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等,既成為黨和政府工作中的重要議題,也成為我國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這些以“社會”為主題的領域,正是需要中國社會學界從學科建設與應對政策雙重角度去思考和研究的。
回顧改革開放歷程可以看到,在很長一段時間,經濟市場化改革步伐走得比較快,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經濟學起的作用比較突出。但是,當我們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后發現,單一地推進經濟發展已經不可能了,因為這時發展出現了嚴重的不平衡,包括區域不平衡、城鄉不平衡、不同群體不平衡、物質發展與精神發展不平衡等。這些不平衡可以概括為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平衡,即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而社會建設還遠沒有跟上。所以,現在面臨的最為突出的問題是發展失衡。在這樣的形勢下,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正是針對我國各種發展不平衡問題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平衡是各種不平衡問題中的核心問題。在實現經濟與社會協調、平衡方面,社會學確實可以做很多事情。那么,社會學可以從哪些方面擔負社會建設提出的新任務呢?概括地說,有三大理論視角。
社會公平正義視角。如果說經濟學更強調經濟效益的話,社會學則更強調社會效益。社會學研究的核心目標,是試圖將社會多元因素都考慮在內去處理社會問題。這就是一種社會效益或社會公平正義的思考,即強調“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社會不同群體的利益不一致怎么辦?這需要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協調社會關系,找到綜合平衡點。社會建設的特點就是要在利益多元格局下實現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社會學研究證明,目前我國收入分配結構中,偏低收入群體比例較大,中等收入群體比例較小。所以,當前在政策取向上應更多地考慮中低收入群體的利益。
激發社會活力視角。社會建設的核心目標之一是激發社會活力,其途徑是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多地參與到改革發展中來。我國深化改革難度增大,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社會動力。應該看到,進一步完善市場體制需要社會體制的配合。市場發展和社會發展同樣重要,如果沒有社會發展,市場也不可能真正發展起來。我國社會蘊藏著極大的活力和潛力,社會學就是要研究怎樣使社會活力充分發揮出來、社會潛力充分釋放出來。如果社會活力充分發揮出來、社會潛力充分釋放出來,我國就有無限的發展生機。
和諧社會與社會秩序視角。事物總是辯證的,強調社會活力、社會參與就要考慮社會秩序。我國社會治亂興衰的歷史一再提醒我們,保持良好的社會秩序是超巨型社會得以順利發展的前提。中國社會學界需要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在這方面,沒有現成的模式,只能靠實驗與創新。
中國社會學面臨的發展與創新機遇
在我國,社會學是個宏大的學科。社會學一級學科下包括理論社會學、應用社會學、人口學、人類學、民俗學、社會政策、社會管理、社會工作等眾多學科。實際上,30多年來,中國社會學走了一條與歐美社會學不完全相同的道路。近些年,有美國學者驚呼美國社會學在走下坡路。為什么呢?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社會學分化得很厲害。本來社會學學科的優勢就是綜合性強,在綜合考慮社會多元因素的基礎上思考社會問題的解決辦法。但是,美國社會學從早年的綜合性很強走向了非常具體的分科道路,很多具體分支分化得過于細小,以至犯罪社會學、族群研究、種族研究、社會工作等紛紛離開社會學,另立門戶。這樣,社會學的學科范圍就越來越窄小。而中國社會學迄今為止還是強調綜合性,這些分支學科都還在社會學的大旗下。學科綜合性強是中國社會學的優勢。
中國社會學發展必須探索一條新路。社會學發展歷來是與社會本身發展密不可分的。社會學這門學科濫觴于西歐。英法德當年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轉型的劇烈動蕩之中,歐洲當年是社會轉型的巨大實驗場,正是這種轉型催生了綜合研究社會因素的社會學。今天,我國社會正經歷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轉型,在短短30多年里,社會變遷極其驚人。所以,中國社會學研究應該積極開拓創新,在這樣一場巨大的社會實踐中提煉出科學的社會學理論與方法。傳統中國社會具有政府主導型社會、整體利益社會、關系社會、身份等級社會、家庭倫理本位社會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改革開放要在突破原有社會約束、同時又傳承我國社會文化之間找到均衡點。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社會學研究者貢獻智慧。中國社會學還應在人才培養方面更多地與社會工作接軌,創建諸如社會調查、社會評估、社會規劃等新專業,為我國社會建設輸送人才。
總之,中國社會學在我國社會改革發展中面臨發展與創新的歷史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