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教授 賈華強
核心觀點
“不審天下之勢,難應天下之物”。當下,客觀分析和認識我國的經濟發展潛力,對增強人們的發展信心,以新作為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要自覺服從改革大局、服務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問題,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這篇大文章做好。會議強調,要引導大家爭當改革促進派。此前,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時也強調,要鼓勵和支持各級干部勇于開拓、有所作為,樹立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的正確導向。“不審天下之勢,難應天下之物”。當下,客觀分析和認識我國的經濟發展潛力,對增強人們的發展信心,以新作為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
中國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潛力源于制度優勢
首先我們需要看到,今天中國新常態下的發展背景,和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甚至本世紀開頭十年的經濟發展背景,有了完全的不同。截至上年底,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63.6萬億元,從匯率比較的角度看相當于美國經濟規模的60%,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從購買力平價的角度看,則其經濟規模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雖然中國的人口規模遠超美國,因而即使中國的經濟規模按購買力平價角度講已經達到美國水平,但現實生活中兩國之間的實力差距,仍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這種經濟規模和經濟實力間的反差,就構成中國現階段和新中國成立初期以及改革開放初期完全不同的發展起點。后兩個時期的中國無論在經濟規模和經濟實力方面,都遠遠落在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后面。
中國改革開放為什么會有這樣傲人的成績?人們有過多種的探索和研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中國經濟制度和西方經濟制度的一個很大不同和獨特之處,即在中國社會中由于執政黨和政府手中擁有很大的經濟資源,這既體現在它有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關鍵性作用的國有企業,也有作為要素形態的經濟性資源如土地,因而只要它的執政思路不出現偏差,能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為執政黨和政府本身也卷入到經濟競爭中提供了條件,并且一旦政權本身卷入到經濟競爭中,它所煥發的威力即使是資本家經濟也難以匹敵。這一點早已為我國經濟規模的快速增長所證實。這一制度性的優勢,今天也沒有根本改變,因而促進中國經濟快速而可持續性發展潛力的基本因素,仍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著。看不到這一點,也就看不到中國經濟政治體制的獨特優勢和魅力。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經濟升級打下堅實基礎
按照經濟學原理,一個社會的發展狀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社會微觀主體的活躍狀況。在對資本主義經濟增長動力源的分析中,馬克思找到的就是資本家階級對以利潤形式表現出來的剩余價值的無限制追求,其使用的工具就是資本,因而整個《資本論》,就構成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這一微觀主體經濟動力及其運作的剖析。社會主義需要利用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優秀成果,因而搞活搞好微觀經濟主體,最大限度地促進企業和企業家的成長和發展,就構成推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堅定發展信心的重要環節。
和西方社會不同,我國包括國有經濟在內的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國有經濟由于通過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造而實現了鳳凰涅槃,其在我國及國際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力已顯現出來。例如,在美國《財富》雜志以銷售收入為依據的全球企業排行榜中,2014年我國內地公司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就達到了95家。2013年全國國有企業上繳稅費3.8萬億元,而當年稅收收入為11萬億元,占比3成。正因為這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我們黨和政府也始終強調,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與此同時,我國現階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扶持和鼓勵民營經濟的發展。例如實施企業登記和管理制度改革后,海南省2014年一季度新登記企業增幅就達到了77%。李克強總理曾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多次提到這一數字。他說:“我原本以為,簡政放權的改革要長期才能見效,但現在看,改革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正因為這樣,我們黨和政府也始終強調,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仍在上升,但中國經濟增速等主要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我國發展仍處在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工業化、城鎮化持續推進,區域發展回旋余地大,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正為中國經濟核心競爭力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一定要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面對短期經濟增速的小波動,不必大驚小怪、草木皆兵,要有戰略定力,看階段、看長遠。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和根本之道。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我們對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水平和駕馭能力進一步提高,中國經濟正駛入面向未來的新航道。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以人為本視角下經濟發展指數與發展方式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