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天是2015年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致力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國際博協的這一主題凸顯出博物館作為文化教育機構,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重要功能。博物館可以從哪些方面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博物館如何在當代社會更好地發揮其社會服務功能?本報記者為此采訪相關委員、學者進行探討。
博物館能夠提高人的素質
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希望觀眾們綠色出行,盡量乘坐公共交通到博物館;不踐踏草坪,愛護保護博物館周邊的生態環境;博物館人流量大,在如廁時,節約使用紙張;洗手打洗手液時,暫時關閉水龍頭;支持垃圾分類,循環再生;不在展廳內隨意扔垃圾,保持環境衛生;愛護展廳內公共輔助設備;文明參觀,不在展廳內使用閃光燈……這兩天,進入國家博物館的觀眾們收到了這樣一份特別的倡議書。為配合今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致力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國家博物館用多種方式倡導全民行動,共同致力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建設,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人文環境。來自首都醫科大學的50名大學生志愿者佩戴印有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字樣的胸牌,分布在國家博物館西門、北門觀眾排隊領票處以及館內各公共區域內,督促、提醒觀眾節約社會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
“博物館致力于社會可持續發展”是提高公眾對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呼喚一個環境更清潔、合作更深入的社會,并要求人們利用資源的同時能夠對生態系統予以尊重。國際博協主席漢斯·馬丁·辛茲教授對此的闡釋是:博物館作為教育與文化機構,在定義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實踐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今,生態系統面臨著與日俱增的威脅,動蕩的政治局勢,人與自然的唇齒相依的聯系,這些都使人類社會可能會遭遇更加嚴峻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博物館必須堅守其保護文化遺產的職責。博物館通過舉辦教育活動和展覽努力營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我們必須全力以赴,確保博物館成為維護世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文化推動力。
博物館對于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主要表現在提高人的文化素質和文明素質。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張柏告訴記者,社會可持續發展包括人類社會文明的傳承和延續,在這方面,作為歷史文化載體的博物館具有優勢。“現在我們說一個人健康不健康,基因好不好很重要,社會文明發展也是如此。社會可持續發展有其自身的基因,可以說是發展的根。對我們中華民族來說,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就是我們的寶貴基因。博物館是文化的殿堂,博物館致力于社會可持續發展要抓住我們的根,傳承發展優秀文化,同時積極引進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加深人類不同文明之間的了解與溝通。通過這些文化活動引領公眾的價值觀,學習知識,啟迪智慧,使人們的文化素質不斷提高,一代比一代強。文化進步了,社會才能進步。”
我國自然資源有著總量豐富但人均少,利用率低且浪費嚴重的問題,節約社會資源、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刻不容緩。張柏指出,博物館一方面可以直接通過展覽以及各種文化活動展示自然環境日益被破壞的狀況,使人們認識到環境危機,加強可持續發展意識;另一方面,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賴于人的文明素質提高,而博物館在社會文明教育方面具有潛移默化的獨特作用。人們進入博物館參觀便身處于文化環境之中,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下,通過博物館的引導,有助于公眾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更加文明。“2008年我國博物館免費開放之初,不時有隨地吐痰、買菜蹭空調等行為傳出,但一段時間過后,我們發現這樣的事情越來越少,說明公眾的文明素質慢慢培養起來。別看這只是小事,在博物館從小事做起,規范自己的行為,節約社會資源,良好習慣一旦形成,就會輻射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人人都做好這樣的小事,我們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一定會有所改善,實現可持續發展。”張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