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社會是博物館的宗旨
“博物館不在于它擁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資源做了什么。”面向社會,為廣大公眾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是現代博物館極為重視的工作,致力于社會可持續發展便是博物館服務于社會的重要體現。1905年,中國第一個博物館“南通博物苑”由晚清實業家張謇創辦,他看到了當時社會文化教育的落后,希望通過博物館進行教育,方便師生學習研究。1974年,在國際博協第十屆大會上,“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被寫入博物館定義。
“為社會服務可謂是博物館的宗旨,中國博物館發展已經100多年,從歷史看,就是圍繞社會發展來實現其自身意義和價值。博物館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反過來,社會發展的每一步都清晰地反映在博物館中”,張柏強調,“今天,這條宗旨要更加強化,博物館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第二課堂。隨著博物館數量的飛速增長和服務的拓展提高,尤其是民營博物館的迅速發展,博物館更加深入社會,貼近老百姓,與社區溝通也日益密切。在這種背景下,整個社會都參與到博物館的發展中來,而博物館對于社會發展也將發揮出更加實際而全面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講話時曾指出,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是博物館為社會發展服務的應有之義。那么怎么才能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務呢?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認為,博物館要立足于國家文化建設的高度,普及公眾教育的廣度,并且挖掘歷史文化的深度。
“社會可持續發展很重要的是有精神引領,我們要重視傳統在社會文化當中的價值,要使傳統成為今天人們的精神財富。傳統在哪里呢?在文字里,在行為方式里,在造物的世界里,它們是文化精神的載體,表現時代精神,體現時代的生活方式。作為博物館,一定要把典藏活化。”吳為山委員說,博物館通過展覽與公眾交流,展覽質量決定了服務質量。對于展覽來說,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國精神,此外,要根據社會發展的動態,加強主題策劃,及時調整展品,使其更有效地發揮社會作用。“比如我們舉辦傅抱石先生的寫生作品展,為什么做呢?是要讓今天的藝術家了解如何深入生活、體悟人民。”
除了展覽之外,博物館近年來已成為城市的公共文化平臺,吳為山委員強調,博物館應配合展覽拓展服務內容,豐富文化活動,成為公眾喜聞樂見,想去愛去的文化場所。比如邀請大師、名家進行文化講座等。此外,還需加強國際交流,拓寬視野。
學術研究為博物館自身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博物館自身也要可持續發展。”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余輝指出,博物館可以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但應當注意到,博物館也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發展好了,才能為社會文化和教育作出更大貢獻。
本世紀以來,公立和私立博物館以及各類專業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陳列館等等猶如雨后春筍,紛紛出土,至2013年底,我國僅博物館就有4165個之多,其中增速最快的是非國有博物館,達到811個,占全部總數的19%,并且有繼續增多的趨勢。可以說,大量出現的博物館是我國增速最快的文化機構。學界亦十分關注,特別是年輕的學者撰寫了許多有價值的研究論文。就我國博物館的發展而言,目前已經進入了歷史上最快的時期。
“最快的時期未必是最好的時期,其中有憂有喜。”余輝委員認為,長期以來,我國文博界的專家學者大多重視具體的操作層面上的工作,著眼于大展覽,而不太重視博物館的學術理論研究,在這些方面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博物館的理論建設。沒有扎實的學術研究做基礎,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很多問題不可避免地浮現出來。
“比如很多新建博物館的館舍都貪大求遠,交通不是很方便,出行不便,同時也超出本身藏品容量,導致利用率降低,不利于資源節約。還有很多博物館的特色不鮮明。”余輝委員舉例,具體來看,從人力資源角度,博物館一個保管員保管多少藏品合適,博物館的藏品展出多少比較適宜等等,都是有講究的,離不開調查研究和科學分析。”
余輝委員強調,博物館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是它的學術研究,但很少有博物館能夠認識這個問題,目前國內博物館很少有幾家設置研究室。學術研究無法突擊,而是潤物細無聲地慢慢積累而成。加強博物館學術研究需對博物館過去的發展歷史,進行歸納和總結,留存富有教益的經驗和教訓;對博物館開放、資金、展覽、管理等一系列問題規范研究,同時對現行發展的瓶頸問題開展調研、統計、分析,提出可行的措施和方案;對博物館未來的發展提出預測,對即將出現的問題發出警示,提出具有戰略價值和建設性的報告。防止在博物館發展的工作中出現走彎路的現象,使之健康順利地成長、壯大。
除了博物館自身發展理論需要研究外,對于藏品的專業學術研究也至關重要。“現在很多展覽都是一級一級復制,比如很多博物館都做玉器展、瓷器展,大同小異,是否能夠把展品生活化,將其所藏的歷史文化信息通過各種生動的方式展現出來?要做到這一點,沒有對藏品歷史文化的深入研究是不行的。”余輝委員介紹道,大多數博物館藏品必須由本博物館研究之后才能對外公開。但相對于博物館的藏品數量,研究人員數量極其有限,影響了研究的效率。“博物館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連,不光為社會提供知識,還應從社會獲取知識。博物館可以通過藏品信息上網等多種方式,借助社會力量,加強與國內外學者的溝通,開發研究博物館藏品內涵,提高文化遺產的研究水平。”余輝委員說。
今年3月,國務院出臺了《博物館條例》,余輝委員認為,條例對于規范快速發展中的博物館有重要作用,不過條例著眼于宏觀,還需要加強研究,制定出一些細化的執行條例,這也會使博物館學術研究工作的前景更為廣闊。(謝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