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互聯網也呼之欲出。由于互聯和大數據的技術,未來的農業種植將更加高效高產。例如,可以把傳感器埋在土里,實時測量土壤的濕度,再和當時當地的溫度相結合,決定什么時候該給農作物澆水,又該澆多少水,實現農業灌溉的自動化。又如,曾經是軍用技術的無人駕駛飛機也在快速走進民用領域,通過無人機的定時巡邏,可以把整個農場的情況都拍攝下來,過去請一架飛機來拍,成本是1000美元一小時,但現在一架無人機才幾百美元。買下來可以天天拍,甚至每小時拍,然后用軟件分析這些照片,可以發現人眼難以發現的問題,例如灌溉是否均勻、土壤的顏色變化、害蟲災害的識別和預防,根據這些分析的結果可以隨時調整種植措施,農作物的收成就能改善。這些變化,可以概括為大數據驅動的精準農業。
工業互聯、農業互聯、人體互聯,這些都是上百億元的產業。更有待研究、想象和期待的是,當萬物互聯實現以后,我們所收集的數據,還將在一些新的維度上產生新的經濟價值,這種價值和效用,可能遠遠超出當事人最初收集數據、設計系統的原始目的,可將其稱為“數據的外部性”。例如,大部分美國家庭都有自己的車庫,每個車庫都有一個電動卷簾門,為了監控電動卷簾門伸縮期間的震動情況,電動門中嵌入了一個小感應器。僅僅北美地區,就有幾百萬個這樣的車庫門,傳感器也都是現成的,不妨想象,如果把它們全部連接到互聯網上,房主可以監控自家的大門,而且美國大地上每平方米的面積上震動一下,互聯網上都知道,網絡對未來抗震防災也會起到一定作用。
數據外部性的價值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在不侵害個人隱私的前提下挖掘這種外部性,將給全世界的科學研究、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2014年8月24日凌晨3點多,美國舊金山地區發生了6.0級地震。美國的兩大可穿戴式設備運營商Fitbit和Jawbone都在次日發布了他們的大數據分析。數據表明,在距離震中較近的地區,有93%的手環用戶在3點20分被驚醒,其中約一半(45%)的人在地震之后就沒有再睡著,驚醒用戶的比例隨著距離震源的遠近而呈現數據上的規律,這些數據驚人地再現了地震對當地民眾生活的影響。可穿戴式設備收集數據的目的是為了監測、改善個體的健康,但這些數據加總到一起,就產生了另外一個效用,它可以知道一個地區的人是否集體在失眠、集體在焦慮,甚至一個晚上總共翻了多少次身,這些數據,將會怎樣改善人類對自身的認識和了解、又將怎樣應用到商業和社會治理的領域呢?其作用自不待言,但目前卻沒有定論,想象和探索的空間非常巨大。
再來看看金融領域。近一兩年,很多國家都出現了P2P借貸平臺和眾籌平臺,即互聯網金融。所謂的P2P借貸,是指個人可以通過互聯網,向不認識的陌生人申請貸款,而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平臺,會收集大量和借款申請人相關的數據,通過算法和模型,對其信用作出評估,為貸方提供參考,貸方也可以在平臺上通過數據搜索,把錢借給自己認為條件理想的借款人,整個資金的流動可以完全在互聯網上完成。而眾籌,是通過互聯網向大眾募集資金,甚至可以為一個新創的公司認購、分配股權。其本質上和P2P借貸一樣,都是利用互聯網完成資金的流動,只是眾籌的目的不同:眾籌以項目為導向,包括商業或者公益項目,是一種融資行為,而P2P以個人和小微企業為服務對象,是一種借貸行為。
可以看到,由于大數據和互聯網的作用,P2P借貸和眾籌可以把原來個人的閑錢以及投資不科學的錢變成活錢、聰明的錢,以較快的速度、較低的成本滿足個人和小微企業投資和借貸的需要。金融市場活力和效率的提高,毫無疑問將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教育領域也面臨同樣的革命,在線智能學習平臺“慕克”的技術已經成熟,正在全世界的范圍內大規模普及,未來的學校,不會局限在鋼筋水泥的教室,而是在云端,一位老師上課,可以數十萬人同時聽講,云端還可以發送為個人量身定制的學習軟件,加上學習者在新媒體社區的實時交流、協作和互助,傳統學校的局限性將被突破,人類知識的傳播將更快、更深、更廣,這將極大地緩解很多國家面臨的教育資源匱乏問題。
一言以蔽之,以云計算、大數據為主要特征的萬物互聯,將和傳統人人互聯不一樣,它不僅可以加快信息的流轉速度、增強人們的生活愉悅度,更重要的是,它將極大地拉動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為GDP的增長作出顯著貢獻。其中的關鍵是“云”,萬物在云互聯,“云”在未來必定成為產業、公司和組織的業務依托,云在信息時代的作用,將不亞于工業時代的“電”。就像水、電、氣一樣,“云”將成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家庭存在和發展的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