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全面深化改革,創新驅動發展,是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必然要求。中國經濟發展呈現新常態,在速度、結構、動力等方面,都將持續表現出新的特征。發展動力已從過去的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而機制體制創新是各種創新的基礎。我省在機制體制創新方面需要遵循怎樣的價值取向,突破口又在哪里?為此,本報記者特邀省社科院、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兩位專家、學者,就此談談他們的看法,供讀者參考。
主持人:李力
嘉賓:
谷建全 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郭愛民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校長、教授
創新驅動發展,是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主持人: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請兩位專家談談實施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意義。
谷建全: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市場創新、文化創新等多方面,而制度創新即體制機制創新是各種創新的基礎和關鍵。
說到體制機制創新,首先應了解體制機制創新的內涵,所謂體制創新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制度框架;二是構建合理的所有制結構體制;三是營造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四是轉變政府職能,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各類市場主體服務和建立健全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體制、政策、法律環境上。所謂機制創新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對市場的應變能力。也就是產品隨市場的變化而變化,銷售隨市場的變化而變化,決策隨市場的變化而變化。二是內在的發展動力。企業的發展、區域的發展要有持續的、源源不斷的活力。三是調動人的積極性的機制。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獎懲制度等都有利于調動人的積極性,獎勤罰懶,優勝劣汰。
郭愛民:全面深化改革,關鍵在創新。從過去的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征。創新的內涵,不僅是科技創新,而且包含了發展模式創新,產業業態創新,經營模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創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破解發展改革難題的有效方法,是形成新的體制機制優勢和發展優勢的根本途徑。
全面深化改革,體制機制創新,是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建設來講,改革既是強大動力,也是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具體行動。中國經濟發展呈現新常態,在速度、結構、動力等方面,都將持續表現出新的特征。發展動力從過去的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創新驅動的實現方式,是新的發展模式,新的產業形態。通過新的資源整合方式,產生新的經營方式,新的業態,獲得經濟發展新的動力。發展模式的創新,需要靠全面深化改革。業務模式的創新,也需要新的體制機制環境。新業態的形成,新的經濟增長能力的形成,都需要深化改革,需要創新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