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主講
5月16日,“東方講壇·文匯講堂-歷史與我們的未來”演講季進入第二期,主講嘉賓、上海紐約大學全球體系杰出歷史學教授、康奈爾大學中美關系史講座教授陳兼作了《中美關系的情仇恩怨》主題演講,上海社科院副院長、歷史研究所所長黃仁偉擔任評論嘉賓。華東理工大學奉賢校區同學觀看視頻直播并與主會場互動。本次演講音頻請登錄文匯微電臺(APP喜馬拉雅·聽-搜文匯講堂2015)收聽。
本版攝影記者趙立榮 葛君參與本版整理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從歷史角度看待中美關系的機遇和挑戰。如果在現實生活中找一種傳神但不一定最準確的類比,中美關系是一種擴大版的申花和上港兩支球隊之間的關系,在同一空間中雙方旗鼓相當又互不買賬,于是情仇恩怨交織在一起?;跉v史研究,我要表達關于中美關系的三點大看法。
第一,中美關系今天依然面對各種挑戰,新情況層出不窮,但中美關系并沒有出現危機。在可預見的將來,只要雙方當中任何一方不犯大的錯誤,就不會、不應該出現大的危機。
第二,從歷史上所謂崛起大國和守成大國之間的關系來看,進入21世紀的中美關系是人類歷史未曾經歷過的新型關系,既不同于一戰之前的德國與協約國家之間的關系;也不同于二戰之前的民主國家與侵略國家之間的關系;更不同于冷戰時期的美蘇關系。
第三,今天中美兩國面臨最大的挑戰,都不是來自對方,而是來自于自身和內部,都不可能通過與對方的對抗而獲得解決。
所以,我把源遠流長的中美關系分成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 首航中國到通過“排華法案”:市場遐想生恩怨
1784年,美國人來華后對中國市場充滿了遐想;但后來中美之間的接觸卻同美國的想象并不相符,中美之間恩仇情怨由此產生
美國認為自己的歷史有著“美國特殊論”。當“五月花”號到達美洲時,人們是抱著一種理想、一種愿景,拋棄骯臟的舊世界來到新大陸,要開創新天地,所以有“山巔之城”的自我定位。他們的理想主義又同現實主義相結合,一步步創造了后來的美國。
在面對大洋彼岸另一個大陸上的中華文明時,美國人有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的感覺。美國的創國之父們對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文化有著發自內心的贊嘆。第三任總統杰弗遜憧憬中國以農立國產生出的那種宏大的經濟場景,富蘭克林贊譽中國人的勤勞、人生哲學。1784年,當美國的“中國皇后”號帶著一種欲望,首次飄洋過海來到中國時,他們被中國的繁榮所震驚。此行給他們帶來的是豐厚的利潤,也使得美國人產生了關于中國市場的遐想。對于美國人來說,與中國的那些恩怨情仇,源頭就來自于現實和這種遐想之間的差異。
而1784年,是乾隆年間,正是中國的盛世,清代中國是世界的第一大經濟體。
1650年清朝建立之初,中國人口因戰亂從2億又驟降到了1億多,但經歷了康、雍、乾三朝,到乾隆末年達到了4億人,150年里面翻了兩番,中國的城鎮化速度在世界上不可比擬。
第一個條件是國內的和平。其次是從外部世界引進了新型農作物,主要是土豆、馬鈴薯、玉米等等,它們對水利灌溉要求很低,可在坡地發展,農業的范圍擴大了,引發了所謂18世紀中國的農業革命。當然,一代人因為發展而付出的環境破壞、水土流失的代價,是需要幾代人、幾十代人來償還的。同時這150年間,中國出現了持續的貿易出超,銅、銀大量進入中國,又為勞動力市場的擴大提供了實體貨幣供應量持續增長的重要條件。
美國人對中國市場的遐想并沒有很快地變為現實,但他們又舍不得放棄中國,因為美國在當時也還是一個處于成長中的國家。從鴉片戰爭開始,美國人獲得了大量的機會。美國是西方對華不平等條約體系的一部分,也是在19世紀下半葉在中國付出代價最小,得到利益最大的西方大國。1844年的中美《望廈條約》,在不平等條約當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它包括了構成不平等條約體系的兩個重點,第一個是治外法權,第二個是最惠國待遇。
但同時美國又是西方大國中唯一一個在中國沒有勢力范圍的國家;1869年,曾任駐華公使的蒲安臣,居然作為清政府的外交代表與美國政府簽訂了《蒲安臣條約》,其中不包括不平等條款,并涉及了后來成為中美之間大事件的華工問題。
華工問題,折射出了中美之間的情仇恩怨。它的產生,表面上看是中國到美國的移民問題。1848年,加州發現金礦后,華工是美國西部大開發的生力軍,但漸漸美國人對華工的看法發生了變化。對于美國來講,種族主義永遠是一個問題。在美國人眼里,華工本身也有問題。第一不信教,第二不融入美國社會,第三華工壓低勞務市場價格,造成不公平競爭。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排華法案》,禁止中國勞工入境,后來又一再延長。
此時,美國蒸蒸日上,19世紀最后30年,美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距“中國皇后”號來華已有100多年,物換星移,美國將如何對待正處在衰落之中,似乎要被列強瓜分的中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