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釋放“第一動力”的平臺
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明確了新常態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的新著力點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軌道。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實質上是經濟發展動力轉換的階段,需要把經濟發展轉換到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的軌道上。
促使資源要素向科技創新集中整合。習近平同志說:“新世紀新時期,一些科技成果轉化速度非常快,一些新產業爆發釋放出巨大能量,使我們意識到必須推動要素集合,推動協同創新,形成創新力量。”如果我們不抓住“第一動力”,就會陷入被動和落后局面。因此,必須進一步明確資源整合的方向,引導各種資源要素向科技創新集中,主攻以新科技為動力的新產業。改變舊的發展定勢,將科技創新真正擺在“第一”的位置,需要政府和企業明確優化資源配置的方向,在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上動真勁、善整合、多投入、見實效。
構建同產業鏈相輔相成的創新鏈。習近平同志指出:“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使創新成果更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創新鏈是科技進步和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也是科技、管理、經營有機集成的重要載體。創新鏈與產業鏈相聯又相異,產業鏈一般是在成熟技術支持下的相關產業鏈條,創新鏈則包括基礎研究、技術開發、中間試驗、企業孵化(商品化)、規模化生產等環節。使創新鏈與產業鏈相適應,需要企業與研發機構聯合,組成產學研乃至產學研金政聯盟。“兩鏈”融合從理論上講有巨大綜合效益,但在實際運作中往往不能很快獲利,而且需要較大的前期投入。這就需要認真探索“兩鏈”融合的具體路徑,真正將創新鏈構建起來。
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第一動力”。習近平同志注重創新的層次性,要求基礎研究和重大項目主要靠科研機構、大中型企業和科研骨干力量,打造創新高地;能夠很快適應市場需求的創新型項目,多數要靠廣大中小微企業和有一定技能的勞動者,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這可謂重大項目“頂天立地”,中小項目“鋪天蓋地”;不是一哄而起,而是一個有指導、有培訓的過程,讓創新者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實踐逐步提高。就空間結構而言,創新也有層次性。科技力量雄厚的大城市應發揮創新的領頭雁和重要基地作用;其他城市和鎮分層跟進,以雁行式格局有序展開,形成釋放“第一動力”的縱深陣容。
健全發揮“第一動力”的體制機制
習近平同志強調,市場要活、創新要實、政策要寬,營造有利于大眾創業、市場主體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這就要求以市場機制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激發“第一動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更直接地面向市場,打通科技到產業的通道,需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遵循科技創新規律和市場運行規律,盡快把創新活力更順暢、廣泛地釋放出來。同時,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使科技創新既充滿活力又形成合力。
促進人才更好地成長和發揮作用。習近平同志指出:“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實施更加積極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業科技前沿、具有國際視野和能力的領軍人才。”人才是科技創新的主體,領軍人才尤其重要。必須破除對人才成長、流動和發揮潛能的束縛,同時改革教育體制,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
完善科技創新成果分配機制。調動創新積極性,需要切實貫徹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實行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保護知識產權,鼓勵以科技成果入股,以科學的分配機制鼓勵創新,使科技人員的利益所得與創新勞動相匹配。同時,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煥發科技人員的愛國熱情和集體主義精神,建設一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奮斗的科技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