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培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生態
建設“創業創新友好型社會”,就如同厚植沃土、疏浚源泉,才能形成百花齊放、萬流奔涌的生動創業創新格局,成為助力科學發展的強大力量。
第一,打造開放包容的創新文化。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首先要實現創新文化的復興。這就需要培育鼓勵探索、寬容失敗和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文化,讓創新的血液在全社會流動起來。只有解放人的思想,才能解放人的創造力。要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習西方先進文化結合起來,營造自由、進取、寬松、和諧的氛圍。創新本身是不斷試錯的過程,失敗的探索也是接近成功的途徑。既要敢為天下先,敢于打破傳統、顛覆前人,又要善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學習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讓智慧的碰撞、科技的交流、文化的融會,成為無處不在的風景線。
第二,營造風清氣正的科學環境。發明創造是挑戰未知、充滿風險的事業,必須樹立理性思維、批判思維,倡導科學民主、學術自由、百家爭鳴。對人才的評價要突出創新能力和實際貢獻,淡化論文和經費數量考核,以真才實學論英雄。全社會都要用科學精神武裝頭腦、反對迷信,弘揚科學的“真善美”,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養。
第三,強化全民素質培養和創業教育。我國人力資源豐富,但要在全社會打牢創新基礎、樹立創新理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國9億多勞動者中,中級技能以上的人才偏少,高端創新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亦相對不足,世界級科學大師和國際科技領軍人物更是匱乏。首先要把提升人力素質放在優先位置,高度重視教育,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從國民教育、科學研究到創業就業等各個領域,都要鼓勵創新精神。要將創業教育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貫穿到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之中,讓創業創新的種子生根發芽,完善創業教育基金、創業資助和創業導師體系,支持更多的人參加到創業創新大軍中來。
第四,培養企業家精神。企業家是創業創新活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本質。企業家們既有敢于冒險、追求物質財富的動機,又有渴望成功、實現自我價值的追求,他們是推動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中國亟需大批有著寬廣視野和遠大胸懷、以做實業為志趣、以創新為人生使命的企業家。同時企業家還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敢于擔當、規范行為,專注于為企業、為社會、為人民創造更多福祉。
第五,讓青年人成為創業創新的生力軍。青年人最富夢想和激情,處于創業創新的活躍期。在知識更新加速的時代,許多新技術、新創意往往出自那些有初生牛犢、“青蘋果”之稱的青年人,成功企業家的年齡正在趨于年輕化。青年人敢于挑戰權威、勇于原創,最容易取得重大突破。要放手讓年輕人挑大梁、擔重任,在他們職業生涯的起步階段、向更高目標攀登的沖刺階段,推一把、扶一程,為他們打開創業創新之門,開辟各展其能的廣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