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土化選擇:當代中國意識形態建構的文化根基
改革開放前三十年,以革命和繼續革命為主題的意識形態覆蓋整個社會,其內涵的政治價值融貫于人們社會政治生活的各個層面,實際已經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形成了全社會高度的政治認同,中央集權和計劃經濟帶來的是共和國最初的積累與發展,為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基礎。
改革開放以后,伴隨著經濟發展、社會轉型和思想解放,全社會的政治認同與穩定受到嚴重挑戰。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特別強調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指出作為黨的一項重要工作,“一定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當前,認清大局、大勢、大事,特別是要對意識形態領域斗爭始終頭腦清醒、立場堅定、態度鮮明、應對有力,無疑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在新的形勢即新常態下,當代中國國家意識形態需要重新整塑。其中的關鍵是要對意識形態內涵的政治價值系統形成深層的學理論證。這一過程的達成,務須走一條域外文化本土化的路。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論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時所言,我們“當然要學習和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國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而是要從我國的現實條件出發來創造性前進。”這就是說,國家意識形態的整塑需要歷經優秀儒家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政治文明的文化整合,惟有經由政治文化的介入與融通古今,才會為當代中國意識形態的構建奠定深厚牢固的文化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傳統文化的態度是十分明確的:“我們黨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進程中,一貫重視學習和總結歷史,一貫重視借鑒和運用歷史經驗。歷史雖然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但總會以這樣那樣的方式出現在當今人們的生活之中。我國傳統思想文化根源在社會生活本身,是人們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情感樣式的集中表達。古代思想文化對今人仍然具有很深刻的影響。我們要對傳統文化進行科學分析,對有益的東西、好的東西予以繼承和發揚,對負面的、不好的東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盤接受或者全盤拋棄的絕對主義態度。”因之,對于儒家文化在歷史上得以成功的經驗,當然需要我們認真總結和借鑒。其中道德理念、教化精神的優秀內容和思想傳播路徑,更是值得深思與發揚。
當代之中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需要價值系統的支撐,進一步深化改革則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與引領,新常態下我們取得的每一個進步也都需要人文的闡釋和學理論證。既然“我們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那么,從傳統儒學特有的社會政治功能何以取得成功的啟示中,我們領悟到這樣的道理:思想文化的“反作用”能夠規訓精英,啟發公眾,在培育社會中堅的同時,不斷強化國家意識形態的學理性,從而逐漸增強社會整體的國家歸屬感和政治認同,為社會發展和政治進步構建最佳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