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問題的體制性原因
經濟體制和經營方式的改革面臨新形勢的挑戰。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經濟體制和經營方式由過去的集體所有集體生產轉變為集體所有統分結合,農民在農業生產的自由度大了,因此出現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集體經濟實力較弱,空殼村、空心村現象較為突出,較弱的集體經濟無法為農村公共服務提供較為堅實的支撐;二是土地經營的碎片化、細碎化現象突出,農村生產的規模經營受制于以農戶為單位的土地承包方式,“原子化”的農民和農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有限,農業產品的價格波動直接導致農民收入的銳減甚至返貧。
政治體制中民主決定機制和村民參與機制面臨困境。農村的政治體制在堅持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的原則下推行“鄉政村治”為主要內容的村民自治。這種多數人決定的民主機制在一些地方造成家族操控基層治理的現象,農村中少數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但卻得不到有效保護。值得指出的是,隨著農民經濟權利自由度的增大,基于經濟自由基礎上的政治自由的訴求變得越來越迫切,要求參與農村公共事務的呼聲越來越迫切,農民與政府的關系日益松散甚至疏遠。由于基層不牢,有的基層工作的同志都強烈感受到基層治理處于“地動山搖”之中。
解決問題的路徑
統籌協調基層組織建設和社會組織建設,使二者同步推進。一是堅持重心向下,對基層組織要充分信任、充分放權,重心下移,給地方特別是基層政權、基層組織更充分的自主權,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基層組織的積極性、創造性和活力。如果不堅持重心在下,就必然會出現干部唯上,眼睛只盯著上面,忽視甚至漠視基層群眾的利益訴求,長此以往,必然脫離群眾、動搖我黨在農村執政的根基。二是做強做穩基層組織,選好配強基層組織的負責人特別是主要領導。三是關鍵在于暢通參與渠道,激發群眾參與基層公共事務的積極性,真正實現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由群眾自己選舉產生“當家人”和“領頭雁”,對涉及全村公共利益的有關事務民主決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基層群眾參與的有序性、有效性。
堅持問題導向,通過相應的基層政府改革,切實從體制機制上加以解決?;鶎哟嬖诘膯栴},必然有其社會根源,為此應關注這些問題發生發展的領域和關鍵節點,以滿足基層群眾的利益訴求為出發點,注重從體制機制上系統加以解決,注重換位思考,從干部和群眾兩個維度考慮干部的定位和基層的實際。基層群眾對干部的要求實際上很簡單,又很樸素,“干部就是管壞人的,好人不用你管,壞人管不住,要你干嘛!”簡單來說,就是“管住壞人,為好人服務好”是基層政權、基層組織開展各項工作的底線思維。
總而言之,基層治理的系統性風險是可防可控的,關鍵是要做強基層組織,加強基層組織的力量,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通過改革,減少乃至徹底改變政府部門的僵化和利益固化,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活力和戰斗力,激發基層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ㄗ髡叻謩e是中共河北省望都縣委書記,中央黨校政法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