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馥芳
內容摘要:認知語義學是對語言“體驗現實化”的描述和解釋,其通過對意義生成機制的再闡釋、以構式語法顛覆形式句法,并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語言研究圖景。那么,認知語義學則是對語言“體驗現實化”的描述和解釋,其通過對意義生成機制的再闡釋、以構式語法顛覆形式句法,并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語言研究圖景。構式語法顛覆形式句法傳統上,語法本質上被認為是形式句法,而認知語義學則以“構式語法”顛覆了形式句法。構式語法的支持者則試圖尋求語言認知處理和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腦能儲存的信息量比預想的要大得多,而心理對句法的在線處理方式也和預想的有很大不同。
關鍵詞:語言;認知語義學;研究;構式語法;顛覆;表達式;形式句法;語詞;描述;神經元
認知語義學是對語言“體驗現實化”的描述和解釋,其通過對意義生成機制的再闡釋、以構式語法顛覆形式句法,并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語言研究圖景。
如果說傳統的語言研究主要是在客觀主義和簡化主義思想指導下,對理想化語言的描述和解釋,那么,認知語義學則是對語言“體驗現實化”的描述和解釋,其通過對意義生成機制的再闡釋、以構式語法顛覆形式句法,并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語言研究圖景。
對意義生成機制的再闡釋
對語言本質的不同看法,導致了對意義生成機制的不同闡釋。從符號學角度,語言被看成由若干發生在喉頭和口腔,并與呼吸相結合的肌肉運動所構成的完整系統。從功能主義角度,語言作為某種工具,其產出和使用主要是幫助我們完成各種如命名、表達、交際或者行事等功能。
傳統的“語言工具論”受到現代德國哲學影響,開始向研究語言的“思想本體性”轉向。語言本質不再視為“工具性現象”,而決定著人之所以為人的獨特概念系統。
由此出發,認知語義學提出語言結構和概念結構的象似性原則:從語言使用中抽象概括出來的語言結構共性,其本質上是一種概念結構共性或思維共性。語言問題本質上是概念問題?;诖?,認知語義學家把語詞視為獨立的概念“可及點”,我們透過它們得以觸及與某個特定概念范疇或者概念域相關的多種知識。語詞本身并無任何內在的意義,其既不內在地指示任何意義,也不內在地表征任何意義,其本質上充當的是激活語言概念范疇的媒介或者“提示”,而此激活過程就是意義的構建和生成過程。語詞作為意義構建和概念生成的出發點和參照點,在不同語境下可能激活不同的詞匯概念范疇,從而和不同的概念框架關聯并生成不同意義。這種對語詞本質的再闡釋表明,意義不再被看成是一種與某種外在于語言的對象相契合的非語言結構終端,而被看成一個動態的、流變的、層級性的建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