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深化教育改革面臨的突出矛盾
教育是全社會最關注的話題,也是廣為詬病的領域之一。無論是學生、家長、廣大教師還是教育主管部門,對教育改革都有很大期望與訴求。總的看,教育做大總量的特點比較突出,與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比較突出。這就需要盡快全面超越以做大總量為特征的教育發展模式,加快推進以優化結構、提升質量為基本目標的第二次教育改革。
1、全面調整教育結構
從現實看,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還有明顯差距。第一,雖然我國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5年,但與美國的13.3年、日本的11.6年、德國的12.2年、俄羅斯的11.7年的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第二,自2010年以來,我國就業市場總體求人倍率一直在1左右,2015年第一季度為1.12,表明勞動力供不應求;但每年700多萬大學生的就業難問題,卻牽動各方。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教育供給結構與經濟發展的不適應性。第三,技術技能型職業人才的需求全面增長但短缺嚴重。例如,制造業高級技工缺口每年高達400余萬人。有企業家形容,“找100個大學生不難,找100個高級鉗工卻是難上加難”。這說明,經濟結構的變化要求教育結構要做出相應的調整。
2、創新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出發點
質量不高、創新不足是教育發展面臨著的突出矛盾。盡管我國教育總量不斷擴張,但創新成果較少,創新不足的矛盾比較突出。例如,2011年美國信息服務業的整體勞動生產率是我國的4.1倍。其結果是,我國關鍵技術自給率低,對外技術依存度在50%以上,而發達國家對外技術依存度平均在30%以下,美國和日本只有5%左右。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改革,面對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大趨勢,特別是面對互聯網+的時代,最重要的是培養有創新思維、批判思維、創新能力的人才。這就需要著力打破以應試為導向的教育模式,創新教育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形成以創新為導向的教育新格局。
3、加大教育市場的開放力度
從現實看,我國教育市場的開放程度與教育發展不相適應。過去36年的市場化改革,我國放開的主要是工業領域,80%以上制造業高度市場化。而包括教育在內的服務業領域,社會資本和外來資本進入還面臨著比較多的政策制約和繁瑣的行政審批。例如,誰都知道職業教育是我國的教育短板,但發起設立一個職業教育學院,面臨著行政許可、土地、資金、人事制度等一道道難關。為此,優化民辦教育發展環境,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形成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平等競爭、共同發展的新格局,成為第二次教育改革的重大任務。
4、深化教育體制改革需要攻堅克難
目前的教育管理中,行政主導的特點仍然相當突出。各級學校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下屬機構,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實現專家治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上,行政主導的資源配置更多地向普通高等教育傾斜,對高等職業教育投入不足。這就需要加快推進教育權力結構調整,擴大學校辦學的自主權,進一步明確中央地方教育職能分工,改革公共教育機構,形成與提高教育質量、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相適應的教育體制。
5、轉變教育發展理念
當前,教育領域的一些問題,與教育理念的滯后直接相關。盡管強調素質教育多年,但實際上應試教育仍然占主流位置,考試成績仍然是評價老師、評價學生的硬指標。開家長會,說的主要事情就是學生成績,師生都成為成績的“奴隸”。這不僅使學生苦不堪言,也加大了老師的負擔。這種教育理念忽視文化傳承、忽視學生的人文熏陶。為此,要把轉變教育理念、解放思想作為第二次教育改革的關鍵,不僅要轉變學校、教師“以分數”為指揮棒、以“灌輸知識”為主要職能的教育理念,而且也要引導社會轉變教育理念,為深化教育改革創造良好的社會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