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50人論壇、新浪財經和清華經管學院聯合舉辦的新浪·長安講壇第272期日前召開。論壇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主任李揚發表了題為“理解經濟新常態”的主題演講。李揚表示,中國講的新常態概念與國際不同,主要指經濟轉型升級的新發展階段。從長周期角度看,經濟新常態是一個必然結果,各國情況都差不多,縮短這個下行階段都要靠改革創新。而誰改革得快,誰的決心大,關鍵要看是否有一個堅強、智慧的領導層帶領民眾走過這段時光。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的決定將領導中國實現新常態戰略愿景。
李揚簡介
李揚,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1981、1984、1989年分別于安徽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獲經濟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98~199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
曾任中國社科院黨組成員、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第三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大學兼職教授。
中國金融學會副會長,中國財政學會副會長,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若干省市政府顧問。
1992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同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五次獲得“孫冶方經濟科學”著作獎和論文獎。已出版專著、譯著23部,發表論文400余篇,主編大型金融工具書6部。主持國際合作、國家及部委以上研究項目40余項。
中國的新常態意味著經濟浴火重生
李揚說,首先討論一下概念。因為現在從有關部門的傾向來說,希望把新常態理論化,所以就需要探討概念、概念體系以及它的邏輯關系。
李揚認為,關于新常態的概念應該從國際國內兩方面看。
從國際上來看,最早在2002年,新常態出現在西方媒體上。用的大致上較隨意,但是想表達的意思是清楚的。就是說從2002年開始,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的運行情況和過去有很大的不同,而且那個時候已經出現了所謂無就業增長的經濟復蘇。這種情況延續到了2010年也沒有變好,于是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CEO埃里安寫了一篇論文《駕馭工業化國家的新常態》。在這里,他說的新常態是危機后的世界經濟新特征。從那以后,國外的媒體和理論界經常使用這個概念,認為在新常態下發達經濟體的經濟特征可以概括為低增長、高失業以及投資的低回報。
到2014年,已經有很長時間了,情況還在延續,完全符合長周期的概念。所以埃里安進一步闡釋,新常態主要指的是:西方發達經濟體在危機過后陷入長期疲弱、失業率高企的泥沼。造成這一個情況的原因是杠桿率超高,已經到了危機。在埃里安看,由于它是一個基于長周期的變化,那么正常的宏觀調控政策是不能夠應對的,所以必須采取超常的政策。同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開始進入對全球形勢判斷的行列,總裁拉加德指出:新常態可以更貼切地被表述為全球發展的“新平庸”,其基本表現是標配標準化的描述,弱復蘇、慢增長、低就業、高風險。
在國內,新常態概念和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發展階段密切相聯。中國學者在2014年之前也用這個概念,但是不太多。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時候首次使用這個概念,明確指出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理解新常態的第一個要點就是新階段,從此以后經濟運行的各個方面特征都不同了。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因為它是從此就不同了,所以它才能夠對應長周期的上行期和下行期。
11月10日,總書記在北京召開的APEC會上闡述了我國新常態的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三大特點。2014年12月9日,中央經濟工作會將新常態進一步上升為中國目前及未來一段時期經濟發展的大戰略。會上,總書記從9個方面全面論述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表現、成因,以及發展方向,明確地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他說到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是政策使然,也不是我們平時說的小周期使然。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這樣,新常態的概念在整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位置就擺清楚了,它的理論價值也就呈現出來。
比較來看,李揚認為,國際上講新常態更多是被動地刻劃了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增長長周期的階段轉換。中國則是邁向更高級發展階段的宣示,中國已經知道有問題,也早就準備調這些問題,只是一直沒有一個合適的機會,如今這個機會到了。所以在中國,提出新常態意味著中國經濟的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