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投行助推“一帶一路”建設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巨額資金的持續支持和配套的國際投融資體系,在布局“一帶一路”戰略的同時,亞投行應運而生,并得到普遍歡迎,截至4月15日,已有57個意向創始會員國參加,超出預期。設立亞投行的意義和作用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是亞投行和“一帶一路”最大的交匯點。從資金供給方面看,亞投行作為“一帶一路”的投融資平臺,可以解決亞洲區域的資源錯配問題,實現其儲蓄和投資的有效配置,并在全球進行融資和投資,支持亞洲和世界其他區域的基礎設施發展,這也將改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環境預期;從資金需求方面看,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有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需要大量引進外部資金,而這正是亞投行的資金的用武之地。
第二,亞投行不僅將夯實經濟增長動力引擎的基礎設施建設,還將提高亞洲資本的利用效率及對區域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發展的貢獻水平。長期以來,亞洲地區的資本利用效率和金融活躍程度遠遠落后于歐美發達國家,金融話語權和主導權不強。亞投行的設立,不僅吸引了一批發達國家政府參加亞投行投資,也將吸引和帶動更多的國際資本和金融家們投資亞洲,這將進一步活躍亞洲金融市場,提升亞洲國家在國際金融體系的話語權和主導權。
第三,亞投行對現行國際金融秩序是有益補充,有助于促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由于定位和業務重點不同,亞投行與現有多邊開發銀行是互補而非零和競爭關系。亞投行成立將彌補現有世界金融體系在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上的缺口,并將會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一方面能繼續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B)的進一步改革,另一方面也是對當前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ADB)在亞太地區的投融資與國際援助職能的有效補充。
上海應主動對接“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戰略既非權宜之計,也非短時間可以實現,將貫穿于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全過程。在這一國家對外開放的長期戰略格局中,上海有區位優勢、國際中心城市的功能優勢和集聚優勢,既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上海應該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在努力為“一帶一路”建設作出上海貢獻的同時自身得到新發展,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產生的金融創新需求對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和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和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應該主動對接“一帶一路”戰略。“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資金流,巨量的資金需求只能通過金融創新來解決。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否適應和滿足“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產生的需求,考驗著上海的決策者、管理者和金融家們。
第二,“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產生的產業創新、科技創新需求對上海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上海科創中心建設要主動對接“一帶一路”戰略。產業創新涉及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轉移等帶來的紅利。上海能否順利實現產業轉移和產業結構調整、能否建設成為科創中心、能否起到制度創新、產業創新、科技創新龍頭和排頭兵的示范作用、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源源不斷地提供產業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等創新產品,在提升上海競爭力的同時,為國家戰略做出更大貢獻,同樣考驗著上海的決策者、管理者、創新者和企業家們。
第三,“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對上海建設國際樞紐中心、物流中心、貿易中心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和基礎設施建設要主動對接“一帶一路”戰略。目前“一帶一路”沿途60余個國家和地區與上海的貿易額,只占到上海對外貿易總額的兩成左右,上海與其中很多地區的貿易往來還是空白,說明上海與沿途國家和地區之間還有很多促進發展的空間。建設“一帶一路”戰略部署,對上海來說也是一次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契機。
第四,“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對上海區域開放、區域協同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上海經濟新增長點的培育和新一輪開放要主動對接“一帶一路”戰略。上海新一輪經濟發展規劃應主動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兄弟省市區,結合對口援建、協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工作,充分取得區域合作發展最大公約數,強化區域間規劃銜接,在交通體系建設、產業布局配套、環境保護、人文交流、信息共享等方面,進一步發揮上海的優勢,通過資本輸出、技術輸出、管理輸出等方式,建立與“一帶一路”兄弟省市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共贏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