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車管理,政府扮演何種角色
近年來,北京治堵不可謂不下功夫。已經實施的搖號購車政策,每年配置24萬個車牌資源,同時大力發展公共交通,興修地鐵、尾號限行、提高停車費等,限制汽車增量。即便如此,北京交通擁堵的狀況依然日甚一日,停車難狀況與日俱增。有分析認為,如果實施“有位購車”,一大批沒有車位的準車主將失去購車資格,有利于遏制汽車保有量的增長勢頭,緩解交通擁堵和停車難現狀。
劉文靜并不這樣認為。“如果出臺‘有位購車’的地方性法規,會遭到市民的激烈反對,也無法實現政府所宣稱的目的。機動車牌照限制發放、限制外地車輛進城等不公平措施,國內一些大城市都嘗試過,沒有一個成功的例子,都是越限越多,此次‘有位購車’無異于再次為地產商、車位擁有者和停車場做‘促銷’。”
她表示,政府當務之急是大力發展快速便捷的公共交通,方便市民出行;中期目標應當是根據車輛和人員的流動情況考慮調整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地理位置布局,緩解通勤壓力;對于北京來說,長期目標應當是簡化首都的功能,弱化其“中心”地位,減緩城市膨脹速度。
“北京的交通治理不應該走進死胡同。”喬新生建議借鑒美國、澳大利亞等西方發達國家做法,盡快解決公共交通設施不足的問題。
對于機動車停車管理中,政府該扮演的角色,受訪專家普遍建議,一方面要大力推進信息化、電子化等技術手段的進步,從城市精細化管理中,加強停車管理對緩堵和治污的推動,另一方面政府對于停車管理要切實做到開門立法、廣開言路,充分征求社會各方意見,平衡各方權益,這應是北京市下一步做好停車立法、順利向“有位停車”過渡的必要前提。(王地)